導讀: 一位生活在加拿大唐人街的華裔老太太在兒子長大搬出家以後,常常獨對空房,鬱鬱寡歡。某天她包的一個包子竟活了過來,她把它當成自己的兒子,對“包寶寶”百般疼愛。母子倆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
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包寶寶”卻日益獨立。終於有一天,母子倆發生了極大的爭執,老母親一口吞下了她的“包寶寶”。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她的一場夢。當她從夢中驚醒後,她那離家出走的兒子回來了。
《包寶寶》是一部僅僅時長7分鐘多的動畫片。我的一位專注親子教育的朋友推薦予我。她說,“雖然你還沒有孩子,但總歸要為人母親。就當是預習了。”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開啟這部微動畫片,想要看看它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包寶寶”的誕生跟著鏡頭,首先看到一雙靈巧的手在揉麵、按記兒、擀皮兒、包包子。不一會兒,白白淨淨的包子熱騰騰地出爐。老太太將包子端上桌。老伴兒吃完包子,便提著公文包出門了。而她自己頓時無比失落,心不在焉地把最後一個包子放在口中時,卻聽到一聲驚叫!她迅速吐出口中的包子。奇蹟般地,這隻包子竟然活了過來:他努力地伸出腳,伸出身體,有眼睛,有嘴巴,手舞足蹈,會做各種表情,像極了可愛的寶寶。
“包寶寶”的誕生,令老太太的生活有了生機。 她開始帶著包寶寶外出散心,逛街,買菜,打太極,而且像照顧自己親生孩子一樣,幫他洗澡,喂他吃飯。母子倆感情日復一日地深厚起來。
“包寶寶”與母親的爭執包寶寶在老母親的悉心陪伴和照顧下,漸漸地長大。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斷地與母親生氣,爭執,這大概就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叛逆期吧。影片的高潮也由此到來:某一天,包寶寶帶了一個打扮妖嬈的女人回來,女人還特意亮了亮無名指的戒指。母親驚呆了!包寶寶要帶著女人離家出走,母親堅決不依,死命拖著他。僵持之下,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氣憤的母親狠狠地一口吞下包寶寶!等她回過神來,她開始懊惱,悔恨,傷心的淚水順著了臉頰流下......
其實,這不過是老太太做的一個夢,把對兒子的思念寄託在包子身上而已。只見她側身躺在床上,暗自垂淚。此時,房門突然開了,老爺子正推搡著離家出走的兒子進屋。後來,母子倆相擁而泣,終於冰釋前嫌。
圖片來自網路
看到這裡,不由得想起小時候我和母親的一次爭執。
我與母親的爭執那是10歲的秋天。小夥伴邀請我一起去爬山。同行的夥伴兒有4人,且離家不遠,30分鐘的路程。我向母親表達了想去的意願。但是強勢的母親立馬回絕了我,說爬山太危險,沒有大人隨行,不安全。
接下來,很顯然地,我們開始爭執不休。我不依不饒地想出去玩耍,母親則堅決表示不同意。我開始生悶氣,不吃飯。剛開始,母親心疼我肚子餓,苦口婆心地跟我說盡好話,勸說我好好吃飯。但看我倔強如牛的樣子,不知好歹,油鹽不進,頓時來了脾氣——把我的飯菜統統倒掉了!我愈發地委屈起來。
俗話說,母女哪有隔夜仇。到了晚上,我們各自的氣惱都消散了大半,彼此溫言細語地溝通交流。我猜想,這其中,我們大家都應該經過深刻地反覆自省。至少我是這樣自省之後,才願意心平氣和地跟母親交流的。
我完全知道母親是為我的安全著想。但我為什麼跟母親橫衝直撞地槓起來呢?無非是我的主觀意識戰勝了客觀意識罷了。我更想由著性子做自己的事情,而把重要的個人安全置之度外。
多數父母與子女溝通方式欠缺其實,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是如此。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心平氣和的溝通與交流。對於子女的任何請求或要求,家長只會本能地強勢拒絕,而忽略了子女的感受,致使與子女的隔閡溝越來越深,有的甚至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當然,父母也是處於對子女的關愛,才會處處橫加“干涉”和“保護”。說到底,這也是一種愛的方式。只是身為子女的我們,不能接受和理解。我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處模式,最最重要之處在於溝通方式。選擇雙方都認可的溝通方式,相處起來是極其愉悅的。反之,兩敗俱傷。
迴歸 《包寶寶》本身,它確實讓我很有感觸,引起了深刻的反思——我將來應該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相處。正如動畫片中的母子,有多少家庭不是在這樣的爭執和置氣中度過的?我相信,目下還是有很多父母或者子女彼此有著成見,而互相不被理解,心裡住著一個日益長大的疙瘩。
我們難道還要延續這種現象嗎?為什麼不趁著我們有生之年,在力所能及的日子裡,主動地去和解呢?有些事情,一旦錯過,就是一輩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