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願意他在生活中受一丁點兒苦。但是,生活需要參與感,父母的過分呵護只會養成孩子驕縱的性格。
其實“人性本善”,驕縱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被父母在一手包辦的生活中“養成”的。有的家長不僅嬌慣孩子,甚至還有灌輸“男孩不應該做家務”這種可怕的思想。
《少年說》中有一位媽媽,在對待兒子做家務這件事上,三觀可以說正得讓人欽佩!
當時還在上初中的付軒昂對著臺下對媽媽喊話:“媽媽,能別再逼我做家務了嗎?”
臺下的媽媽直截了當地微笑回絕,“不可以”。
付軒昂見媽媽如此決絕,便抱怨道:“我每天寫完作業,還得刷碗、擇菜…我才多大,現在主要任務難道不是學習嗎?!”
沒想到,媽媽接下來一番話瞬間讓孩子啞口無言——
她說:“將來你的另一半,也是千嬌萬寵的,她也是她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為什麼她要跟你受委屈呢?為什麼她要承擔全部家務呢?
她也要工作,她也要學習,她也要帶孩子,你現在做家務,你會有責任感,你會對你的家人承擔責任。”
付媽媽話一說完,瞬間臺下掌聲雷鳴。
就像付媽媽說的:做家務從來與性別無關,無論男女,都要學習做家務。
做家務不是為了取悅誰、服務誰,而是一種生存能力,它跟讀書、工作一樣重要,從小就要培養!
不僅如此,一個會做家務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獨立,有更好的家庭觀,長大後組建的家庭也會更加幸福!
會家務的男孩,更懂得愛人“把水開啟,把油漬衝乾淨,加點洗滌靈,洗乾淨後,再檢查一下有沒有油……”
綜藝《幸福來敲門》裡,有一位非常“牛氣”的7歲小男孩,他是黃飛鴻第七代傳人。
男孩不僅武功了得,幹起家務活,更是信手拈來,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他每天除了學習,還要練武,時間已經被填得滿滿當當。
但每次回家,媽媽還讓他分擔家裡一半家務活:疊衣服,洗襪子,洗飯盒等等,這些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概因為歲數小,主持人半信半疑地,讓他介紹洗飯盒的流程。結果,男孩不但說得頭頭是道,聽起來還很有經驗。
媽媽說:“兒子不僅會幹活,還特別會關心人。”
有一回,接完孩子回舞蹈教室,我還要上課。兒子看我很疲憊,突然就過來,把我的鞋給脫了,主動幫我換上了舞蹈鞋,那一刻特別感動。
媽媽說:“不枉這麼多年的刻意培養。”
主持人一語道破:正因為習武,讓孩子懂得付出的辛苦。而做家務,更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媽媽的不易。
所以,看到媽媽疲倦的樣子,男孩才能馬上get到媽媽的心情。從為媽媽換鞋的那刻起,責任的小苗,就已經在男孩的心裡生根發芽。
心理學曾指出:一個人只有在被需要和付出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感悟愛併產生責任感。
愛幹家務的孩子,更懂得換位思考,體察家人的不易,從而激發出內心深處的責任感,變得更有擔當。
家裡有男孩的父母,千萬不要剝奪孩子這種鍛鍊的機會。
會分擔家務的男孩,家庭會更美滿美國一個媽媽 Nikkole Paulun 在17歲時生下兒子 Lyle,曾經她抽菸、酗酒、未婚先孕……就是大家眼中“不良少女”的模樣。但是兒子出生後,她成長成“媽媽”的模樣,在 Lyle 6歲的時候,Nikkole 在 Facebook 上分享自己堅持讓6歲兒子做家務的圖片,還發了一段文字傳達“家務不是女性專職”並且鼓勵其他家長讓孩子做家務的理念。
有各種 Lyle 認真做家務的圖片,比如洗碗、洗衣服。然後作為獎勵,Lyle可以做完家務之後玩會兒遊戲放鬆。
Nikkole 說男孩子們學會做家務是非常重要的,這關係到他們長大後是否能獨自生活,是否能成為一個好的伴侶。
她說:因為 Lyle 遲早有一天會成長為一個男人的,他得靠他自己生活,他最終還是要學會怎麼洗衣服,也總不能每天都靠吃外賣過日子。
她認為她有義務教兒子如何做家務,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她還警告父母們:注意了,一個相信自己不需要做飯或者做家務的男人,肯定是在孩子的時候沒被教育好。有很多漢子都覺得做家務啥的是妹子的事情,但這觀點肯定是錯的!
而且媽媽還會每個月都和 Lyle “約會”一次,教他正確的餐桌禮儀,比如說媽媽或者和任何人約會的時候玩手機是很不禮貌的。然後Lyle用自己的零花錢結賬,他甚至還會給小費。
據研究資料顯示,做家務能讓孩子減少對抗性反叛症(ODD),品行障礙症(CD)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出現機率。
100個有ODD的孩子裡面,大概會有30個變成不良少年,然後大概有10個會變成罪犯。所以專家說,做家務能減少他們長大以後的犯罪率。
如何讓男孩愛上家務?教育專家曾指出,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接納、養成習慣,這需要父母用智慧來引導:
1、生活中爸爸要起帶頭作用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認知的過程,很容易受到父母影響。
平常,爸爸媽媽對家務沒有性別偏見,孩子就不會對家務產生刻板的印象。
而爸爸親自示範,就是最好的言傳身教。
2、父母幹活的心態要積極正面
心理專家李雪曾分享過一個有趣的現象:
到她家來的小朋友,都特別愛跟李雪搶著幹家務活,而他們在自己家,卻基本不做。
她忍不住好奇,問孩子們:“為啥要給地毯吸塵啊?”
小朋友們答:“好玩啊。”
從孩子們的反應,李雪推測,大概是自己在做家務時,比較開心投入,讓他們覺得這是件好玩的事,所以也想參與。
而反觀自己,“做家務=痛苦付出”,卻是她的童年陰影。
李雪說:“我的媽媽做了一輩子家務,也怨恨了一輩子。”
這讓她長大後很長一段時間,對家務都很牴觸。直到現在,才找到正常的心態,開始享受幹家務的過程。
的確,家長如果在做家務時,總是滿腹牢騷,孩子就會認為這件事是痛苦的。長期耳濡目染的結果,會令孩子還沒做,就對家務活先敬而遠之。
雖然家務的瑣碎,有時會讓人煩躁,但既然做了,就不要有怨言。
家長的負面情緒,無論是對家人相處,還是對孩子分擔家務的意識,都是有害無益。
3、順應天性,呵護興趣
有位網友說:我認識一個小朋友,2歲就喜歡參與家務,尤其是洗碗、洗菜、洗衣服,非要幹不可,幹得還挺好。
後來才發現,原來孩子是把玩水正當化了。
其實,孩子天生就對動手,有強烈的興趣。
有些孩子,甚至會將它當成遊戲,但常常因為家長錯誤的方式,剝奪了這種能力:不是不放心,就是怕孩子幹不好。
有些父母,還會不停地挑剔,讓孩子產生了不愉快的感受,進而有了牴觸心理。
父母要捨得放手,不要苛求完美。更多地關注孩子幹活的興趣,順應天性引導,讓孩子慢慢養成習慣。
作為家裡的一份子,家務活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也是必備的基本能力。
家長要順勢而為,孩子才會多一份自覺和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