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有一年過年,我家寶寶才幾個月大。十足可愛的小嬰兒一枚。
看著寶寶的萌樣,心裡無盡的愛意綿綿不絕。
只是當寶寶哭的時候,情況又不同了!
那時我也才新晉媽媽,每次聽到寶寶哭都心裡怕怕的,不知道出了什麼狀況;在想怎麼辦呀怎麼辦,後來我堅持做一名學習型媽媽,終於也能比較淡定地面對嚎啕大哭的寶寶了。
雖然寶寶的哭鬧,在大人的眼裡都是在張開嘴巴哇哇直哭,但其實寶寶的每次哭鬧,都是帶著不同的需要的。
寶寶哭鬧時,我們處理的好,就能做正面示範,對寶寶的情商會有正面的影響。
而且寶寶在不同年齡段,動機會有所不同,處理也會有所不同!
0歲寶寶的哭鬧---生理需求解決要及時
一般來說,0歲寶寶的哭鬧,動機比較簡單,處理起來也最容易,但需要耐心。
0歲的寶寶哭鬧多數是因為要吃喝拉撒睡或者是不舒服了。千萬不要小看寶寶的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需求,這些需求滿足得及時,寶寶的性情就會平和開朗,反之,總是任由寶寶哭不去理睬,寶寶長大了就容易內向、怕生甚至暴躁。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此時的寶寶生活無法自理,吃喝拉撒睡的每一個需求,對他而言都是痛苦的。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想,當我們吃喝拉撒睡樣樣都要人來照顧;甚至翻身都翻不了,那心情肯定是難受極了的。寶寶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他們還小,不會說。所以寶寶哭鬧了,一定要及時處理,把寶寶照顧得舒舒服服。這樣寶寶長大了,性格會相對溫和開朗。
或許有寶爸寶媽們會問,不是有人說過寶寶“哭鬧不抱,不哭才抱”,這樣寶寶就會知道不哭才有得抱,就不會哭鬧了嗎?
是的,確實有人這樣倡導過,這種育兒方式也曾經風靡歐美。但很多人或許都不知道,倡導寶寶哭鬧不抱,不哭才抱的約翰,華生,他自己用這樣的方法教養出來的孩子,最後都表示“跟父親無法溝通”,並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的閨蜜也曾經誤認為寶寶哭了不該抱。但當她寶寶長到1歲多時,就發現特別怕生、內向。她後來才發現自己用錯了方法。
提出這個理念的是英國心理學家鮑比爾。他指出,及時發現嬰兒的需求並給予滿足,能養育出一個快樂開朗的寶寶。就是說,嬰兒被照顧得舒服情況下,長大了自然沒那麼怕生,內向,社交能力較強。
所以啊,嬰兒的哭鬧都是生理的需要,我們一定要耐心地照料好寶寶,讓寶寶舒舒服服的。這也就是在幫助寶寶建立情商基礎。
1歲以上的寶寶哭鬧---要給予哭的機會、言語引導和愛的陪伴
等寶寶長到1歲以上了,哭鬧的原因就比較複雜了。
1歲以上的寶寶,自我意識已經萌芽,會因為想要什麼而得不到哭鬧、會因為不懂表達著急而哭鬧、會因為受挫折了而哭鬧、也會因為訴求不被聆聽而哭鬧。
那麼此時我們該怎麼做,來培養寶寶的情商呢?
首先,要尊重寶寶的“哭鬧”。寶寶哭鬧時,是情緒的表達。比如,他就是想要玩具要不到,難過了,想哭。這時他的情緒需要表達,而寶寶又還小,也不會表達,哭就是一種表達方式。作為爸爸媽媽,我們應當要尊重寶寶,給予他們一個疏洩的機會。
另外,此時寶爸寶媽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寶寶哭鬧了,我們就生氣;這會給寶寶一個暗示,就是“你不可以哭”,久而久之,寶寶的情緒得不到疏洩,容易憋屈了造成肝鬱呢。事實上,這情緒就好比洪水,治理洪水要用疏通的辦法,一味地堵只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因此,尊重寶寶的哭鬧,就是要給予他們一個哭的機會,同時也應儘量保持情緒的平和。這樣能寶寶也能在哭鬧時受到爸爸媽媽平和情緒的薰陶。這薰陶的多了,日積月累,對孩子的性靈就會產生正面影響。
其次,幫助寶寶給情緒“起名字”。寶寶言語經驗不足,感受不知道怎樣表達,著急了就會哭。這時候我們只要微笑著告訴寶寶“媽媽知道你的食物掉地上了,你很難過,對嗎? 這樣寶寶便知道了這種情緒叫做“難過”。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在寶寶哭鬧時這樣引導,寶寶便能學會用“難過”、“生氣”。等情緒詞來表達情感。
最後,陪伴寶寶。我們大人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都不容易,所以也就不能期待寶寶能迅速恢復平靜。要尊重寶寶也有自己的情緒,並且發洩也要一點兒時間。
此時,我們更應該幫助寶寶和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
比如,當寶寶得不到玩具時,會難過得哭。此時我們告訴了寶寶這是“難過”後,還可以告訴他,“沒關係,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想哭就哭吧,媽媽在這裡陪著你呢”。這樣,我們就給予了寶寶安全感。安全感能產生正面的情緒。
陪伴時,可以抱抱寶寶,撫摸寶寶的背,或者就望著寶寶,然後深呼吸。這些寶寶都會明白,你是在關懷他,幫助他成長。重要的是,他以後看到別人有情緒了,也會嘗試用你的方法去安撫別人,這樣他就容易取得社交優勢。
或許還有寶爸寶媽會問,我家寶寶哭的時候什麼都不肯聽,怎麼辦?
那就直接是給予愛和微笑,陪伴在左右,或者抱著他,讓寶寶感受愛的磁場,並讓他哭吧。但切記不能把他丟在一邊,自己做其他事情,任由他哭哦。這樣他覺得你沒有關心他,會適得其反。
其實掌握了上述的原則和技巧,就會發現寶寶們的哭鬧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可怕了,完全是可處理的。
不知道寶媽們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快來分享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