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禾禾媽媽
導讀:孩子性格內向不合群怎麼辦?為什麼孩子會變得內向不合群?面對不合群的孩子,父母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家有內向不合群的寶寶,我們該做什麼?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群的孩子不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玩得開,性格好,在未來的生活中社會適應性也更好,不合群的孩子不僅脫離了周圍的朋友,而且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如果家長不及時干預,此行為就會持續到成年,影響孩子的學業、就業和婚姻等。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雙商高且社交能力強,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凡事都有對立面,有性格外向合群的孩子,就有內向收斂不合群的孩子。
01為什麼你的孩子會變得不合群?其實在心理學上,孩子比較嚴重、經常性的不合群行為被稱為“社會退縮”。經研究證實存在社會退縮行為的孩子,很容易在幼兒園裡被教師或者同學忽略。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呢?其實,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親子關係得不到滿足
第二點:不當的養育方式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不合群、社會退縮行為和父母不適當的教養方式有一定的關係。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家長的管教方式對於孩子的社交技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過多幹預(例如:過度保護孩子,或者高壓養育孩子等)都會讓孩子在各個方面落後於同齡的小朋友,而且會使得孩子抗挫折能力下降,形成內向的性格,嚴重的話會導致孩子變得自卑、不自信,從而導致孩子不敢融入集體遊戲或者生活中。
第三點: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
禾禾3歲半左右的時候,有幾次我帶她去小區的休閒區玩,當她看到幾個同齡的孩子在玩“鱷魚吃鴨子”的遊戲,被深深地吸引了,就跑到我身邊向我表示自己也想參與其中,於是我鼓勵她主動參與進去,但是她卻連連搖頭。
經過反思,我發現我和老公都是偏內向的性格,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對女兒沒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此外我們對女兒也缺乏社交技能的傳輸,所以才導致女兒想融入集體,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
另外生活中有些家長,總在無意中給一些不善交流、不合群的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也許這是家長的無心之舉,但是這種貼標籤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從而使得孩子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內向不合群的孩子。
當然除了這三點原因之外,有研究表明孩子自身的遺傳等內部因素也會對孩子的不合群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這個影響比較小。
02家有內向不合群的寶寶,父母該怎麼辦?許多研究表明,孩子的社會退縮行為,不僅不利於未來社會互動的發展,還會被同齡人孤立,如果家長不及時進行干預,此行為就會持續到成年,到了青春期,孩子就會變得缺乏自信、性格孤僻,還容易出現學業、就業困難等。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得“合群”呢?
判斷孩子是否真的“不合群”?
在判斷孩子是否存在社會退縮行為時,要充分考慮年齡和個體差異,因為同樣的表現,在不同的年齡有可能是正常行為。
3歲前的孩子處於自我中心思維發展階段,他們本身在遊戲中就喜歡獨自玩耍,3歲以後的孩子如果僅僅是偶爾一次兩次的不合群,也不能證明其存在社會退縮行為,所以,當孩子表現出獨自遊戲等不合群的行為時,父母首先要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區別對待。
解決對策一:創設促進孩子社會交往的環境
如果確定自家孩子真的存在“不合群”的情況,那麼家長可以透過安排一些特別的環境來促進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切忌突然把孩子放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逼迫孩子合群。
例如:對於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家長可以找老師聊聊,儘量讓孩子挨著外向的孩子坐;在平時的集體遊戲中,多讓孩子與外向型的孩子組隊;讓孩子多參與幼兒園舉行的各種集體活動等。
在家庭中,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創設增加孩子社交行為的機會,例如:多帶孩子去人多的商場、遊樂場、社群逛逛;帶孩子多見見親朋好友;帶孩子多參加一些親子活動等。
透過孩子在生活中的點滴表現,多找機會表揚、讚賞、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語言交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等等,讓孩子為融入集體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解決對策二:改變教育觀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要先反省一下自己的問題。
作為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行為問題和自己錯誤的養育方式有一定的關係,養育孩子的基礎是尊重孩子,將孩子當成一個有想法、獨立自主的個體,在不涉及安全、法律、道德的基礎上,儘量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切勿大包大攬,必要時再給予孩子引導和幫助。
在家庭中營造出和諧、公平民主的氛圍,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還小,應該無條件地服從父母,在做決定之前,多徵詢下孩子的意見,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禾禾媽媽寄語:合群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當父母發現孩子出現“不合群”行為時,不要逼迫孩子、更不要為了讓孩子合群而喪失了自我,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反思自己,然後耐心理智地分析孩子“不合群”行為背後的心理,最終找出合適的應對措施,從而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