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媽媽!我會騎腳踏車了!”

“會騎腳踏車有啥,誰不會騎?”

“爸爸,我這回數學拿了滿分!”

“等你語數英都滿分了,才叫厲害。”

想必這些話在不少孩子心裡,已經非常熟悉了。孩子越是長大,越容易發現這樣一件事情——跟父母交流並不是那麼快樂的一件事情。

“互懟式交流”,在中國家庭裡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其輕重程度每個家庭都不太一樣,有些家庭裡喜歡親人之間互相調侃,覺得很有趣,而有些家庭程度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單方面的調侃甚至挖苦、嘲諷,不少家長還覺得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孩子以後長大才會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

但是這種家庭氛圍,又是怎樣形成的?

不可否認,老一輩的中國家長,缺乏親密交流的能力。

這種習慣跟中國傳統家庭的交往氛圍有很大的關係,以前不管是七大姑八大姨,互相之間家裡的事情大家都會一起來幫忙,家裡的“長輩”就是要給晚輩做主,每家都會有個“說話的大人”。

這樣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便現在的家庭很多都不再是以前那種大家庭,一家三口住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還是很弱。

在西方國家,沒有什麼父母會不經請求直接進入孩子的房間,甚至到了飯點如果孩子不想吃,家長也只會把飯給孩子留好,隔著門告訴孩子記得自己吃。

但在中國就很少有這樣的家庭,大多數時候,若是到了飯點家長叫了孩子,孩子卻遲遲不來,估計只會挨一頓罵。

老一輩的中國家長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懂得如何表達愛。孩子打碎了碗筷,家長在旁邊冷嘲熱諷,“手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以後還能做點什麼?”一邊說著還一邊把孩子往外趕,“去去去,別在這給我添亂!”

實際上他們心裡只是擔心孩子被碎碗劃傷,希望孩子以後不要這樣粗心大意。可在孩子聽起來,卻只能感覺到父母的責備,在家長這樣的話語下,漸漸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真正的親密交流,是親密卻又保持界限感的,互相尊重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相待。

在父母的挖苦與嘲諷下長大的孩子,早被摧毀了自信心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承受來自父母的冷言冷語,確實,有些心大的孩子會不把家長說的話當一回事,臉皮厚的孩子甚至還學會回懟父母,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天然有很強的權威,因為從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潛意識裡就依戀著父母,本能認為爸爸媽媽說的都是對的。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曾經說過:“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在這樣的負面交流下,孩子跟父母說話只會體會到更多的負面情緒,把父母話語中的“標籤”一樣樣往自己身上套,在標籤效應的強化之下,漸漸變成父母說的那樣。

大手大腳,做事不專注,笨,醜……長期在這樣的評價之下,孩子的自信心早已被瓦解。

父母長期的否定,會讓孩子陷入迷茫和自我懷疑

有人說,既然父母嘲諷你,那就證明給他們看,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怪別人說閒話!

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挫折是很常見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電視小說裡那樣說“證明”就“證明”,更重要的是,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有極強的“唯一性”

通俗來說,老師的否定可以當做耳邊風,同學的質疑也可以忽略不理,但是隻有父母是至親,是這世界上獨有的給予自己生命,陪伴自己成長的人,想要做到忽視父母的權威,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未免太困難了。

孩子的成長必定會伴隨著各種挫折,重要的是孩子面對挫折時,他們是否能有力量去重新站起來。

孩子自信滿滿地說“我一定要考到年級前三!”這時候會出現兩種型別的家長:

型別A:“很有志氣!繼續努力,你一定能行!要真考上了,爸媽帶你去迪士尼玩。”

型別B:“就你?整天盯著手機玩,拿什麼來考前三,人家天天一回到家就學習,你能比嗎?”

如果孩子說完後,沒有考出自己想要的成績,在A類家長的影響下,孩子很快就會獲得更強大的內心力量——因為他們知道背後有父母在支援自己,被關愛、被信任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強的成功的信念。

而B類家長影響下的孩子,更容易氣餒——“果然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我做不到,反正他們也沒期望,那就這樣吧。”

新時代的年輕父母,在這點上應該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很多人小時候也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嘲諷的,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之下,自己也漸漸有了這樣的壞習慣,尤其是在跟孩子溝通時。

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不要繼承下長輩給我們留下的“壞文化”,而是去尋找更和諧,更能讓人充滿力量的交流方式。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越大越不愛去親戚家?父母別急著罵沒禮貌,主要有這3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