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記得在一次坐地鐵時,看到一位媽媽嚴厲地斥責站在身邊的小孩:“你怎麼老是借同學的東西不還?同學都告到老師那裡去了,你真是一個廢物,太讓我丟臉了!

在全車路人的注目下,這位媽媽喋喋不休地開始數落孩子的其它毛病,全程孩子唯唯諾諾地低著頭,不發一言, 看上去已經習慣了這種場面。

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持有一種信念,那就是對於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必須施以嚴格的教育或者懲罰。

這種專制式教養方式的特點是“高期望、低迴應”,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讓孩子聽話悔過,並中止不當行為,長期下來卻會造成反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懲罰和羞辱孩子會導致更多的不當行為,而不是更少。

他們往往較不快樂、不容易獨立、缺乏自信,為人處世欠缺彈性,更具攻擊性和敵意,並且更容易遭受濫用藥物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威脅。

歸根究底是,沒有人會因為被羞辱而輕易改變。就像上面這個例子,媽媽沉浸在羞辱式教育的氛圍之中,孩子卻不會因為一次斥責就決心改過。

羞辱能激勵人“奮發圖強”?

為了幫助父母從孩子角度來理解羞辱式教育的壞處,美國親子專家 Cameron Kleimo舉了一個職場的例子:

想象一下,在上司給出的截止日之前,你緊趕慢趕交出了一份錯漏百出的企劃書。

你明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完善一些,但因為過去幾周你一直焦慮失眠,總想著要儘快把工作任務完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便影響著你的工作表現。

等到上司看完你的企劃書後,氣沖沖地來到你的辦公桌前,大聲斥責:“你寫的是什麼垃圾?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得比這好,如果你明天不把這個東西重新做一遍,你就捲鋪蓋走人吧!”

試想一下,你的感覺會如何?是不是很糟糕,然後還感到非常羞恥,上司的否定和攻擊無異於將這種痛苦放大了幾倍。

你可能會因為害怕被炒魷魚而努力修改企劃書,也許你永遠都不會再做出這樣粗糙的東西,但上司的反應真的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

不,他憤怒的、懲罰性的迴應讓你覺得自己被蔑視和誤解。

關心與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同樣的場景切換一下,在你交完企劃書後,你的上司走來問是否可以聊聊,然後他坐下來說,看完你的企劃書後,很驚訝地發現它居然不符合你的正常發揮水準。

於是他問你是否一切安好,充滿真誠地在表達他的關心。

你解釋說,最近身體有一些不舒服,工作上也忙得焦頭爛額。上司認真地聽著你的傾訴,聽到你近期過得很辛苦時表示了同情。

最後他表示,你可能今天需要熬夜來修改這份企劃書,之後便建議你申請一天假期來好好休息,養精蓄銳。

你的感受會如何?多半是感到被理解、被關心,從而鬆了一口氣吧。

此前負面焦慮的情緒可能就一掃而空了,替換而來的是重新振作地修改企劃書,或者你還會考慮去見見一直以來逃避的醫生。

當父母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時,比如無法忍受孩子沒有收好玩具,或者認為他們應該做得比預想中好,我們總會本能地做出羞辱和懲罰的反應,因為這種反應在我們的傳統教育文化中非常普遍。

但羞恥和懲罰永遠不會帶來持久或積極的改變,對我們的孩子大喊大叫,施以嚴格的懲罰,看似簡單有效,卻在孩子心裡埋下了一顆恐懼和憤怒的種子,也在親子關係之間形成了一道高牆。

我們不需要為了教訓孩子而懲罰他們。

換句話來說,難道我們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就非得讓他們先體會一下糟糕的感受嗎?不妨回想自己的經歷,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和屈辱時,我們是怎樣的感覺?

你是希望對方以合作友好的方式,還是透過羞辱來激勵你“奮發圖強”?

孩子在懲罰或羞辱方式下體現出來的感覺和行為,並不能幫他們完全發展出正面的品德。

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父母可能要問,那應該如何教導孩子改正不當行為呢?

孩子會透過父母的以身作則來學習,孩子會透過溝通、愛心和同情心來學習,孩子會透過被看到、被聽到和被理解來學習。

當孩子表現得最不值得被愛、最糟糕的時候,他們其實最需要愛。

每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犯錯,他們會從權威者的身上學習到處理的方法,當眾羞辱或者懲罰他,只會讓他看見恐懼,而不是學會犯錯時正確的處理方式。

下次當你看到孩子犯錯時,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並透過說“我看到你遇到難題了”來反映他的沮喪,之後給一個擁抱,你會對最終的結果感到驚喜。

具體來說,你可以使用以下這些積極的語句:

我想讓你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先花幾分鐘時間聆聽孩子的講述,這展示了對孩子的尊重,也有利於父母掌握更多訊息。

你感覺怎麼樣?幫助孩子識別自己因為相關事件產生的真實感受,這些可能包括憤怒、恐懼、孤獨、不安等等。

你能為此做什麼改變?這句話是在暗示孩子做錯事並非就是結束,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說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期間父母要做的是,肯定孩子一些積極的想法,幫助他們找到預防下次再犯同樣錯誤的策略。

我能幫忙嗎?即便父母最後沒有給予太大的幫助,它也會讓孩子從感到被愛中獲得力量。

1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幼兒受到驚嚇後的心理疏導,幫助孩子走出恐懼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