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帶著Ada去小夥伴天天家裡串門,好久沒見面的兩個孩子玩得不亦樂乎。中午吃飯時,天天抱著iPad出來,在桌子上擺正後播放了動畫片。媽媽端個飯碗在旁邊,一口菜一口飯地喂著。
Ada本來坐在對面也吵吵著要看動畫片,天天媽媽一邊說:天天這個習慣特別不好,你是個好孩子,可不要學天天的壞習慣,一邊把位置挪了挪給女兒倒地方。
對此,我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為從認識天天起,在家媽媽都是這麼餵飯的,我本來以為都成為小學生了,可能這個習慣能改掉,現在看來不知道要喂到何時了。
本來,在我們家裡吃飯的時間絕對不可以幹別的事兒。如果想玩或者想看電視,那就不能吃飯,吃完飯我就會把飯菜都收走,如果因為不吃飯,下午餓了是不可以吃零食的,這都是雷打不動的規矩。
吃飯這個問題我認為它屬於人的基本需求,餓了自然就會吃,不餓就不吃,絕對不會餵飯。
可是每次到天天家,我的規則都會打破,因為標準隨著環境而改變了,兩個孩子一起吃飯,一個孩子看動畫片,讓Ada不看不現實。
在吃飯的問題上,天天媽媽的原則是:沒有什麼比吃飯更重要,無論採取什麼方式,他必須讓自己的兒子吃飽、吃好。
記得有一次,幾個小夥伴約著一起去海邊玩。中午天天媽媽帶了好多好吃的東西去,可是天天貪玩,並沒有吃多少東西,天天媽媽很不高興,午飯後勉強玩了一會兒,就提前帶著孩子回家了,後來得知,回家後把天天餵飽了,又重新帶著他換了個地方玩。
育兒底線其實在育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種不同的情況,需要根據自己的底線來約束行為。
那麼什麼是底線呢?底線就是最低標準,在這個標準之內可以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行使自主權,而一旦觸及底線,孩子的權利就會被剝奪。底線不僅是容忍孩子行為的一條界限,同時也是內驅力和外驅力的一道重要界限。
如果孩子觸犯了底線,就意味著會被剝奪行使自由的權利,此時父母代替他做選擇,用權威強制孩子迴歸到安全的界限之內。如果沒有任何底線可言,就意味著放縱。
那麼底線該如何設立呢?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兩權相重取其輕,即如果沒有這個底線,孩子是否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好比醫生開藥方,如果用某種藥物見效很快,卻有很強的副作用,就要權衡利弊、斟酌用藥,沒有更好的方法,我們才會用這種藥。比如癌症病人的化療,雖然它也能殺死正常的癌細胞,但是卻可以維持生命。
育兒底線也是同樣的道理,它非常重要,卻很容易被父母所忽視,只有我們明白自己的底線是什麼,才會在育兒的道路上保持正確的方向。
不要把底線和期望混同父母往往會犯一個通病,那就是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拿我自己來說,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管過我的學習,除了供我吃穿養我長大外,我人生路的每一步都是自己做決定,從來沒有讓他們參與過什麼,所以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的孩子也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我就期望她能自己管理好自己,也不用我來操心學習。上學前的確達到了預期,可是上了一年級,期望與事實嚴重不符,不管根本不行,老師需要家長回家簽字,需要父母帶著孩子預習,需要幫助孩子認字、組詞,總之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而給孩子輔導功課的過程中,特別不理解那麼簡單的題,為什麼怎麼講就是不會!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像她媽小時候一樣,一回家就主動寫作業,寫完作業再玩。
對一個一路走來都是學霸的人來講,孩子的表現嚴重打破了我的期望,但是細細想想卻沒有打破底線。因為一旦娃生病,什麼學習、什麼規矩,除了希望她身心健康,別的都不重要。
孩子為什麼會有畏難逃避情緒呢?如果在某件事情上,我們以為孩子一定會成功,但是孩子認為自己做不到,也就是我們設定了過高的期望。同時,孩子又認為如果他做不到會觸及父母的底線,給自己帶來糟糕的結果,所以他們寧願不嘗試,能躲則躲。
失敗並不可怕,人們害怕的是失敗產生的結果,孩子失敗的後果就是父母的懲罰。如果父母的要求孩子總是達不到,或者他們把大人的期望當做底線,結果就是孩子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在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幫助的時候,卻換來了訓斥,他們會對一切失去興趣,放棄努力,因為努力沒有任何意義。
【包麻麻總結】
所以,每個父母都應該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底線雖然因人而異,但是所有人的底線都有相應的代價,就像凡是藥物一定會有副作用。
在給孩子設立底線時,一定要先想清楚代價,否則當承受不起代價,發現得不償失時再變動底線,這種混亂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