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些日子,孩子幼兒園舉行期末匯演。

有一位小女從頭到尾立在舞臺上大張嘴巴仰面哭泣,音樂同伴都沒有停。

我有些心疼那個小女孩。一著急,就跑上臺去把她牽到後臺交給老師安撫。後來,老師說,這個小女孩每次排練都是類似的狀態:不配合,強行送上臺就會嚎啕大哭。但孩子媽媽要求老師必須將孩子推到舞臺上,“多鍛鍊幾次就好了,孩子怯場,你們更要多給她鍛鍊的機會”。這是老師轉述的女孩媽媽的原話。

至於“失去一次表現的機會”,可能是我這個當媽的成年人,才會去給出的功利性的結論。但是,如果我認為這次表演對我的意義並不大,那麼,我就不會那麼在乎這次“失去”,更不會影響到孩子對這件事件本來的判斷力。

01

你喜歡你就去,而不是我喜歡你就必須去

兒子六歲,馬上讀小學了。他爺爺總是時不時提醒我:附近開了許多培訓班,要不要挑兩個讓小孩學一學?

我沒有理會。

他又說,要多準備一些作業本,趁著暑假幫他練練字、算算數,不然跟不上。

我又沒有理會。

其實,早在之前我就問過兒子:你覺得你現在想寫字嗎?兒子回答:我想寫的時候,我自己會寫。我也問兒子:你喜歡彈琴嗎?我們要不要去學鋼琴?兒子回答:不,我最喜歡的是看書和畫畫。

前段時間,小學面試結束後,兒子轉述了與老師的談話內容:老師問我有什麼愛好,我說喜歡看書和畫畫。

我發現,每一個孩子似乎都喜歡畫畫,也都把畫畫當成是自己的另一種表達。與孩子打交道這麼久,逐漸發現一個規律:孩子真正喜歡並選擇一件事,是完全站在他們自己的認知層面去堅持和喜歡的,也就是說,無論孩子說喜歡什麼,只要我能接得住,都會在聽了之後告訴她:你既然那麼喜歡,那你就去做吧。

我不追求他做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重要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帶著原始的驅動力,是否是自我滿足的在做。“做”這個過程才是真的重要,身處其中,他自然會思考怎麼做,該運用哪些知識和技能,並從整個過程中獲得與之對應的各種情緒與情感的體驗。

這才是一個孩子理想狀態下健康成長的開始。

而大人當下的很多判斷,早已框定在世俗的層面,帶著世俗的價值觀,會不自覺地考慮其經濟成本、現實意義、實用價值等等。但是孩子不一樣,他們擁有著靈敏的直覺,也擁有著不受侷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有著全情投入的先天條件。

更何況,當我帶著世俗的偏見去給孩子做出一個選擇時,帶給孩子的,很有可能是一次傷害,一次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挫傷孩子積極性與自信心並且很難彌補的傷害。去上各種培訓班,拔苗助長,讓孩子喪失學習的天然興趣,比如去參加各種比賽評選,掏空一個孩子應有的天真與好奇。

只要想一想,我都覺得那會是一次毫無新意的選擇。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父母自己能接得住。

02

做自己,是自小就開始的

孩子不愛表演,而家長因此震怒,說到底,表演這件事本身,是家長的強烈需求。

站在孩子角度,他們一定會這樣認為:既然媽媽你這麼愛表演,你為什麼不去上舞蹈培訓班,你為什麼不爭取上臺表演的機會?你自己站在舞臺上的成就感,難道就會比看著我表演的成就感少嗎?不然,這隻能說明一個事實,你做不到的事情,都推給我做。

一個孩子從小就無法做自己時,等TA長大做了父母,同樣,也會根深蒂固地否定自己,然後藉由下一代去實現那些永遠都實現不了的夢想。

在老人的概念裡,也有著謎一樣的邏輯:“孩子那麼小,你讓她做什麼?”“等她長大了,自然就會了!”然後勤奮地代勞。在孩子嘗試去做一件事情時,立馬上前阻止:“傻瓜,這樣做不好!你應該……”然後直接指出一條明路。又在孩子做不好一件理想中必能做好的事情時,失落的嘆氣:“唉,這孩子怎麼這麼弱啊!”

我們常說,人,要學會做自己。但沒人告訴我們,做自己最完美的狀態,是從嬰兒時期開始的。心中有“我”的孩子,不會被現實層面的“不”給絆住,他們自信且有力量,勇敢且會判斷。他們的邏輯是:我是這樣想的,我就這樣去做!這個時候,全宇宙對他而言都是統一的,他還有什麼顧慮呢?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看到這裡的你,去右下角給小編老師點亮“在看”吧!編寫不易,你的支援是我們不斷努力的動力。

讓優秀變簡單,讓成長變有趣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嬰兒剛出生後,第一個抱的人不要是這4種,並非迷信,有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