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媽媽,有人能同時和26人下盲棋,重點是他還能贏20多盤棋。他的大腦和我們構造不一樣?
我:構造肯定一樣,只是國際象棋大師的大腦因為思考練習的頻繁,導致某個部位生長的和我們普通人是有差別的。
孩子:經常動腦思考的大腦和懶惰的大腦是有差別的,那如何來訓練我們的大腦呢?
我:呃。。。我們來學習第二章大腦的適應能力吧,尋找答案!
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
世界上最難考的駕照非倫敦計程車司機莫屬,因為這座城市的主幹道相互之間都形成奇怪的夾角,而且呈曲線狀地彎曲著。城市中到處都是單行道,環形夾叉路和“斷頭路”隨處可見。所以考取倫敦計程車駕照是世界上最難的測試。
好,瞭解了倫敦計程車司機駕照如此難考,那拿證的司機的大腦和沒有考了但未拿到證的司機大腦有區別嗎?
2011年倫敦大學神經學家馬圭爾發表了這項研究的成果:獲許可的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後部面積變大,潛藏著更多的神經元和其他組織,增強了他們的導航能力。
大腦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
每年的世界吉尼斯紀錄現場都會有很多讓大家驚呼的不可思議的記錄,比如一位美國人在21小時21分鐘之內做完了4萬6千零1個俯臥撐,相當於保持著1分鐘做36個俯臥撐,將做一整天不停歇,這是多大的毅力和身體適應能力,對身體真是太大的挑戰力了。
還有2014年,一位捷克人在12小時之內做了4654個引體向上。這得需要身體多大的爆發力和耐力。
我們的大腦適應能力與我們身體的適應能力程度相似,如果你足夠多地練習做某件事情,你的大腦會改變某些神經元的用途,已幫助完成那件任務。
走出舒適區的重要性
我們都瞭解我們的身體偏愛穩定性,單個的細胞和組織在盡最大的努力使一切保持相同。
我們要想獲得改變,有所進步,那需要走出舒適區,但有一點需注意挑戰越大,變化越大,但不要太過。
大腦對於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並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意思就是說,比如你只需要定小目標作為首要挑戰,覺得自己有把握完成挑戰,所以動力相比較大,成功率高。
練習改變大腦的結構
三個重要細節:
第一個是訓練對大腦的影響,關鍵詞“折彎幼枝效應”,即年紀越小,訓練產生的影響越大,因而造就更大的改變。趁孩子幼小,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興趣愛好去培養。
第二是透過超長時間的訓練來發展大腦中的某些部位,可能得付出一些代價。
比如說芭蕾舞蹈家的腳部的發育狀況,雖舞蹈優美,但身體是付出代價的。
第三是訓練引起的認知和生理變化需要長期保持。如果停止訓練,它們變開始消失。
大腦也是如此, 倫敦計程車司機一旦不再進行有目的的練習,自身的導航記憶也會消失。
潛能可以被構築
對於刻意練習,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發掘自己的潛能,而且要構築它,以便從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變得可能做到。
-宣告-
加油!
和孩子一起學習,下功夫背知識可以幫助大腦開發更好的適應能力,選擇最近的“甜蜜點”進行挑戰。改變大腦的結構,一起來行動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