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這樣一個新聞,太瘮人了:一個10歲的孩子離家出走,躲在廢棄的小黑屋裡一天一夜!身邊就是一具棺材!
原因是,怕被爸爸批評。
呃……就算是成人也不敢和棺材共處一室這麼久。看來爸爸的批評對孩子造成的恐懼不是一般大啊。
孩子犯錯是很常見的,往往父母這時也是最糾結的。批評吧,怕像剛才那樣,打擊孩子,以後容易自暴自棄;不打吧,不知悔改,下次還犯錯誤。
好像有點道理啊……氮素!誰說批評就等於懲罰,批評一定會打擊孩子!
積極心理學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好的批評,不僅讓孩子認識錯誤,還會幫助他變得更樂觀。
是不是有點不理解,批評孩子還能讓他樂觀?沒錯,確實如此。
我們班上的希希在家裡是姐姐,很有責任心的一個小女生,她還有一個妹妹,她可疼妹妹了,有好吃的一定和妹妹分享。
但是在小妹妹剛出生後不久,她非常嫉妒妹妹,覺得爸爸媽媽被妹妹搶走了,不愛自己。在家不自己洗漱,必須爸媽陪著;在學校故意推倒積木,必須老師陪著才願意收拾。
有天,我陪她收拾完以後,借洗手之名和她單獨相處。
我說:希希,你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孩子,老師特別喜歡你。有一次你幫我把水杯拿到教室,我可感動了。但是你最近都不再幫助同學,還不收拾積木,你在家也沒有照顧妹妹。
我知道你是覺得,有了妹妹後爸爸媽媽不愛你了。其實不是的,爸爸媽媽非常愛希希,只是妹妹這麼小,她連喝水都不會,需要爸爸媽媽付出更多的時間。
我覺得你應該幫助爸爸媽媽一起照顧妹妹,這才是大姐姐應該做的。
後來聽希希媽媽說,希希在家主動幫媽媽剝橘子,還說:媽媽太辛苦了!
並不是我有魔法,透過一次對話就改變了希希,而是我採取了大師——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從經驗中總結提出了習得性樂觀法。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找到樂觀的本質。真正樂觀的人,並不是一味地相信明天會更好,而是在遇到挫折之後,能正確分析發生挫折的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努力做到更好。
而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挫折,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批評都應該是引導性的,引導他找到挫折的原因,引導他付出行動改變挫折,這不就是我們說的真正的樂觀嗎?
如果孩子下次再犯錯,不如你也試試,在批評中幫助孩子樂觀。
其實做到這一點還是有點難度的,因為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總是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這一句話,就直接給孩子“判了刑”,不管他以前表現有多好,他都是不懂事,也不管他以後做什麼,他就是不懂。
孩子從這句話中得到的,不是我今天犯錯了,而是我一直都是錯的。這對孩子的打擊可太大了。
回到我對希希的批評中,其實我並沒有一味地否定她,而是先對她做出了肯定:你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孩子。還用她幫我拿水杯的事情加以說明。
然後針對她最近的表現,做出具體的批評:不幫助同學,不收拾積木,不照顧妹妹。
接著幫希希分析她這樣做的原因: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
最後,建議希希改正錯誤的方法:幫助照顧妹妹。
這樣的批評對孩子來說才是正向的,不僅不會讓孩子有“我很糟糕”的感受,還會讓她欣然接受錯誤。
孩子今天犯的錯,是暫時的,是在今天這種特定的環境下造成的,不代表孩子以後會犯同樣的錯,更不能把孩子的個性“一刀切”抹黑。
只批評這一次的行為,而不是全部;只批評孩子的做法,而不是品格。
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把這一次錯誤和其他的事情區別開來看待。他也才能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那一個,這種對自己的自信,不就是日後樂觀的基石嗎?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批評只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憤怒:
你怎麼又犯錯,真的要被你氣死了,我的好心情都被你破壞了,你太煩人了。
或者,把批評變成了對孩子的抱怨:
我說了多少次了,不要這樣做,你總是不聽,又犯錯了吧。
當孩子聽到這樣的批評時,他只會知道:我做錯了,卻不知道:我怎樣做才是對的。甚至下一次再犯錯時,為了不被你批評而掩蓋錯誤,或逃避錯誤。
當他長大時面對挫折,也會自然而然地選擇逃避挫折。這樣的孩子,就算他口中說著:明天會更好,但是你會覺得他是個樂觀的人嗎?
很喜歡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說過的一句話:家庭和學校存在的意義,就是提供一個孩子可以犯錯,但是又不會有嚴重後果的地方。
他還說: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地方,可以讓孩子不停地試錯,然後不停地去改正,最後把一個孩子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然後進入到社會。
所以在孩子犯錯以後,我們批評他是應該的,但更應該幫助他找到解決的辦法,這不單單是讓孩子學會面對,更是在給孩子力量。
這種力量來自於讓孩子相信:我有能力改變目前的狀況,並且在我的努力下事情會變得更好。
給予孩子直面困境的勇氣,和付出行動的力量,這才是我們希望孩子形成的“不被打倒”的樂觀精神。
哪個孩子不犯錯?哪個成人不是在犯錯中成長起來的?每一次錯誤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更是幫他養成樂觀性格的絕佳時機!
所以下一次孩子犯錯,別苦惱為什麼我家孩子這麼調皮?你應該慶幸,我家孩子又可以比別人樂觀一點了!
並且在教孩子樂觀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也在受到影響,和孩子一起變得樂觀。因為孩子成長的路上,也有爸爸媽媽的成長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