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對父母來說無疑是巨大挑戰,甚至是超級難題。不過在面對娃娃們的哭鬧,做父母的真的無計可施,只能無奈忍受嗎?並不。
先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孩子兩歲多的時候,一天早上,他自己起床了,可爸爸媽媽還不想起床,他就過來搖醒爸爸,說:“爸爸,你要起床了,我一個人玩我好孤單。”然後,爸爸的心就軟了,他本來想說“你自己去玩吧我還要睡覺”,可是孩子說他“好孤單”,他就只好起來陪他。
真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他沒有通過哭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要,而是簡單明了地把自己的需要言語化了。這跟恰當的親子溝通密不可分。
第一,父母必須要學會共情這一課,越早越好。
在孩子會說話表達之前,會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哭,而我們往往因為不知道他哪裡不舒服而產生無助感。應對這樣的哭,難點在於找原因——到底是哪裡不舒服?只要知道了原因,我們就能很快想出應對措施。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讓父母棘手的哭。那就是,當孩子長大後,比如兩三歲之後,隨著自我開始發展,他會經常因為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甚至還會哭得歇斯底里。
應對這樣的哭,原因往往顯而易見,難點主要是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此時,關鍵的解決目標,不是去制止孩子的哭,而是關注孩子哭鬧行為背後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常有父母說:我共情了啊,為什麼沒有用?真的很煩啊!
那你可能給了孩子一個假的共情。也就是說,你很可能只是在假裝去跟孩子共情。看起來,你是在說:噢,你很生氣……你很難過……,你期待說完這些,孩子立刻就能緩過勁來,停下哭聲,跟你“有話好好說”。
確切說,你這不是共情,你這是在使用手段,企圖讓孩子趕快離開他的情緒。
怎麼可能呢?
哪怕是我們大人發脾氣,想要從情緒中走出來,也需要一個緩衝時間。不然多突兀、多古怪呀?何況孩子呢?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弱,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
簡言之,真正的共情,不是為了儘快消除哭鬧而發明的。它的重點在於:你可以哭。你可以跟你的傷心、難受多待一會兒。我看到了你的難過、悲傷。我陪著你,允許你傷心、難過。
如果實在做不到跟孩子共情也沒關係,先照顧好自己再說。因為我知道,很多原生家庭裡未曾被恰當對待的人,做了父母后,想要去耐受孩子的哭,的確太難。
比如,原生家庭裡總是不被允許哭,長大後做了父母,也慣用粗暴喝止,或者冷處理的方式,去拒絕接納孩子的哭,因為曾經未曾得到過的,他們也無法給予自己的孩子。
再比如,原生家庭裡被過於寵溺、過多包辦,稍有哭鬧就引得大人著急忙慌哄,那麼他們也無法去容納孩子的哭,因為他們自己就還是一個未成長完全的孩子。
去看看《媽媽是超人》,裡頭包文婧就是這樣的家長。當她的全能媽媽離開後,包文婧和自己的女兒包餃子分分鐘都無法相處。當她倆相處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並非母女,而是兩個女嬰。
如果你無法耐受孩子的哭,那麼請接納這樣的自己。不過,為了避免更多的傷害,請在你自己情緒失控的當下,試著用這樣的句子去跟孩子解釋:
“我很生氣,因為你忘記了我們的約定”
“我很無助,我不知道要怎樣你才能跟我合作”
……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避免孩子把父母的失控全歸因為自己不夠好,同時也能讓孩子觸碰到一個雖不完美但卻足夠真實誠懇的父母形象。
當然,如果你希望更進一步走出為人父母的無力感,做自我成長,乃至尋求心理支援,都是可行的。
也有父母會問: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哭,碰到什麼事情都哭,稍有不順心就哭,哭得我都要炸了,那怎麼辦?
這就涉及到許多父母要學會的第二課,即,教會哭鬧的孩子如何將需求言語化。這種情況,多半是先前孩子被過度滿足,以至於他們已然學會了,用“哭”去解決他們遇到的所有問題。
換句話說,哭鬧,變成了孩子的一個工具化情緒。那我們要怎麼辦?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學著去了解,孩子要什麼,他的需求是什麼。比如說他可能要你給他不一樣的迴應,也可能他要一些更具體的東西,或者是他有了挫敗感,需要被安撫。
在了解了孩子哭的原因之後,我們可以對他的需求先行滿足。比如說,孩子經常吃完飯要睡覺之前那段時間會哭,那麼他要用哭來表達的需求可能是要你去陪伴他。那你就先行陪伴。你可以在睡覺之前抱抱他,也就是在他哭之前打斷他的節奏,讓他工具化的情緒變得沒有用,或者說讓他不需要使用工具化的情緒。這樣會對孩子有幫助。
然後,我們還需要讓孩子知道,工具化情緒有很多種,除了哭,我們還有其它的表達方式。
為什麼一個兩歲多的孩子,能夠那麼清晰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那是因為,父母平時會常跟孩子這樣說:“讓我陪你玩會兒吧,我好孤單。”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等他需要向爸爸提需求的時候,他就可以使用哭以外的更好的方式。
總之,在孩子小的時候,當他哭泣,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從哭鬧的背後找到更多可以探索的東西,讓他來用,而不是打斷和阻止那個情緒,不讓他哭。
比如,在孩子哭鬧過後,平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哭了,我知道你現在特別想要我陪你,我也覺得一個人待著沒有人陪,一個人好難受,不舒服,所以下次你要是還這麼難受的時候,你就來告訴我‘我一個人不舒服,我需要你,你來吧’,‘你別看手機了’。這種方式比哭泣還要好用哦,你要試試看。”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哪怕面對同樣的場景,他也有不同的行為選擇。對一個總喜歡哭的孩子來說,他如果能找到新的情緒表達的方式,同時自己又不會那麼失控,那他是舒服的。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他也會對自己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