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自:Unsplash
“如果孩子摔倒了大哭,最好不要理ta,孩子哭夠了自己會站起來的,這樣教育的孩子會更獨立強大。”
諸如此類的“科學育兒”理論層出不窮,加上新手爸媽們的育兒焦慮,被有心人拿去利用牟取利益。
一家家針對嬰幼兒睡眠、頭型、餵養的培訓機構拔地而起,但似乎沒有多少人去深究,他們的方式方法是否真實合規、從業人員是否具有專業資質……
新浪微博截圖
本該成就寶寶好眠的睡訓,為何成為罪魁禍首?科學的睡眠訓練應如何開展?
一起來看和睦家兒科金麗敏醫生的回答吧。
1睡眠訓練的前提:明確需要,積極引導
高品質的睡眠對於寶寶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寶寶睡得香,白天的情緒才會好,玩得開心,吃得滿意,生活有規律。
圖自:Unsplash
美國兒科學會(AAP)和美國睡眠學會(AASM)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的推薦睡眠時長:
0-3個月的小嬰兒:16-18小時/天
4-12個月的嬰兒:12-16小時/天
1-2歲的兒童:11-14小時/天
3-5歲的兒童:10-13小時/天
6-12歲的兒童:9-12小時/天
13-18歲的青少年:8-10小時/天
這是寶寶們的理想睡眠情況,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睡眠時間和品質。但也需要意識到每個寶寶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寶寶始終達不到上述睡眠時間。
圖自:Pixabay
如果寶寶睡眠時間不夠,首先要分析寶寶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比如腸絞痛等疾病情況,干擾了睡眠;家中的環境是否適於睡眠,比如是不是太吵、太乾、太熱、是不是有大孩子干擾?……
如果排除了種種因素,孩子本身食慾也正常,情緒也不錯,生長曲線,各項發育指標都正常,那就無需擔心。
如果經過以上排查,確實是寶寶的睡眠有問題,在尊重孩子自身規律和需求的同時,我們可以積極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睡眠訓練的意義所在。
2半歲以內,不應趴睡
睡眠訓練的關鍵在於建立睡眠規律,這從寶寶生後4-6周就可以適當引導,3-4個月正式開始,因為這個時期大部分寶寶的哺乳規律基本穩定,吃飽這個需求基本滿足,很多嬰兒到3個月時可以夜間連續睡上6-8個小時。
○ 如何建立睡眠規律?
具體步驟如下:儘量早期發現寶寶的疲勞訊號,如揉眼、抓耳朵等,那麼以後爭取在那之前半小時到一小時,開始進入睡眠程式,爭取夜間7-8點入睡。
睡眠程式包括:洗澡、撫觸、換睡衣、餵奶、換尿布、講故事、聽音樂、將寶寶放到小床上說晚安,告訴寶寶該睡覺啦。整個過程要寧靜,避免過度興奮。
特別提示: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嬰兒,特別是半歲以內的小嬰兒,都採取仰面睡姿,頭可以左、右偏。不主張趴睡、側睡,研究表明後兩種睡姿會增加嬰兒猝死的風險。也建議孩子睡在自己的嬰兒硬床上,床上不放任何柔軟蓬鬆的物體,包括枕頭、玩偶等,以防窒息。
寶寶被放下後可不會那麼老實入睡。可以選擇嬰兒包巾或睡袋,注意包裹手臂,但腿還是自如屈曲的,可以增加安全感;注意包巾的厚度,切勿讓孩子過熱。很多家長會擔心這不利於孩子的運動發育,這完全不用擔心,白天有大把的覺醒時間可以運動,現在是睡眠時間就應該安靜休息,這也是孩子應該感知到的規律。
圖自:Unsplash
如果小嬰兒需要尋求安撫,可選用安撫奶嘴,一般在4-6周後他們基本適應了乳頭,就可以開始使用安撫奶嘴了,甚至有研究表明,安撫奶嘴的使用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很多家長擔心安撫奶嘴會影響孩子的口腔發育,但只要在1.5-2歲戒斷奶嘴就無需擔憂。
3哭聲免疫法≠不理孩子
完成以上步驟後,寶寶們還是無法入睡怎麼辦?您可以根據自家寶寶的情況,考慮選用以下三種方案:
○ 哭聲免疫法
1985年由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兒童睡眠障礙專家Richard Ferber提出了哭聲免疫法,核心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干預,讓孩子學習自己入睡。
如果有必要就讓孩子哭出來,當然這並不是簡單粗暴的不理孩子。
這一觀點受到很多人的質疑,擔心會影響孩子的情感認知發育。實際上寶寶在白天有充分的機會感知家長的愛,而晚上他們要學會重要的入睡技能。
具體步驟:
1. 在寶寶昏昏欲睡但還沒有睡著的時候,把ta放在小床上。
2. 和寶寶說晚安後關燈離開房間。
3. 如果這時ta開始哭泣,您在屋外開始計時1-2分鐘後,回到屋內確認。但不要開燈,也不要將ta抱起,輕輕的拍ta的肩頭,溫柔的和ta說話,鼓勵ta入睡,然後再次離開。
圖自:Unsplash
4. 這次在屋外計時4分鐘,如果ta還在哭泣,回屋再次確認安撫,但不抱起,平靜地安撫,傳遞睡覺的意圖後離開。
5. 依次類推6分鐘、8分鐘、10分鐘,以後一直維持10分鐘的間隔,直到入睡。次日可以從4分鐘的再次確認時間開始,並逐漸延長。
6. 夜間如果孩子再次覺醒,先不要著急做出反應,先等一分鐘,確認孩子是真的醒了,再進行安撫。因為孩子的睡眠週期短,睡眠中會有各種聲響和扭動,他們也在學習接覺。
○ 改良版的哭聲免疫法
很多家長覺得哭聲免疫法過程繁瑣,於是有了改良版的哭聲免疫法。
區別在於:
把寶寶放下後,關燈,並輕輕安撫寶寶,家長不馬上離開房間,而是坐在寶寶床邊發出哄睡的“噓噓噓噓”的聲音,讓ta習慣這種聲音,也可以輕輕拍肩膀,但不抱起,直至入睡。
圖自:Unsplash
實行數日後,嘗試逐漸拉開您和寶寶的距離,比如坐在門邊,但同時可以有安撫聲,讓ta感知您的存在,直至入睡。最終您僅僅是坐在屋裡,甚至於屋外,不發出安撫聲,ta也自然入睡。
○ 無哭聲睡眠訓練
還有一些家長不忍心看著孩子哭泣,於是方法進一步改良,有了無哭聲訓練法。
區別在於:
當孩子哭泣時,積極給予迴應,抱起安撫,當情緒平復後,昏昏欲睡時,再次放在床上。
關鍵在於在寶寶昏昏欲睡但還沒有睡著的時候,再次把他ta在小床上,哭泣時抱起安撫,周而復始。
睡眠規律的建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一般需要3天到2周才有成果。在開始睡眠訓練之前,您一定要了解自己寶寶的情況,要知道每個寶寶都會有自己的特質,找到一個最合適的訓練方式。
◆ ◆ ◆ ◆ ◆
本文專業內容指導
金麗萍
兒科醫師
北京和睦家醫院
金麗敏醫生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獲臨床醫學學位,2013年獲得北京大學醫學部兒科學碩士學位。
在加入北京和睦家醫院之前,金醫生在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從事兒科臨床工作,完成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在兒內科各科室及門急診輪轉,具有兒科高階生命支援的認證證書。
在近10年的臨床工作中,金麗敏醫生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對於兒科常見疾病及危重症,尤其是兒童消化系統疾病,如腹瀉病、腹痛、食物過敏、乳糖不耐受、餵養困難、HP感染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