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今天,兜媽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當奶奶照顧寶寶的時候,你的心裡是否有些顧慮?

大家在心裡默默地告訴我就好,估計有大部分媽媽是有些疑慮的,那我們的顧慮來自哪裡?

首先,無非是兩代人育兒習慣的不同。

我身邊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把孩子給奶奶照看的時候,特別放心,因為奶奶帶過親戚家的孩子,很有經驗,照顧也特別細緻,慢慢生活在一起後,也發現奶奶照顧得確實很仔細。

但是!奶奶也把她之前給寶寶培養的習慣全部都打破了,好不容易培養的自主進食、晚上9點準時入睡等比較規律的習慣全部推翻了。現在要追著餵飯,而且經常不按點吃。

我就問:“孩子不餓嗎?”她無奈的說:“餓啊,餓的時候奶奶給了零食,能吃飯才怪。”

“那你可以制止奶奶啊!”當我說出來後,我這個朋友就暗暗嘆了口氣說:“制止?你知道奶奶會做出什麼事情嗎?她當面說知道了,結果趁著我做飯的工夫,拉著孩子去臥室,偷偷給他吃。”

我聽到這裡也就明白了媽媽的無奈,長輩帶孩子永遠是心疼孩子,照顧永遠最細緻。可是這種育兒方式,孩子是被你照顧的很好,可是他的身體健康怎麼辦?除了健康問題,這樣言行不一致,很容易把孩子搞迷糊,重點是會激發家庭矛盾。

那媽媽們第二個顧慮是什麼呢?我想應該就是關於奶奶與孩子,奶奶與寶媽的“邊界”,也可以理解成接觸空間。

現在好多寶媽生完孩子後,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都是選擇自己的親媽在月子裡陪伴,要麼就是月子中心,婆婆伺候月子這個選項,應該是最後一個。

我的朋友,陳同學,本來都定好了月子中心,但是因為特殊期間,最終決定在家坐月子。可是自己的母親在老家趕不過來,只能讓本地的婆婆照看,陳同學告訴我,她婆婆來了之後,幾乎都快代替她成了孩子的媽媽。

這麼說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我卻充分理解陳同學的困境。初為人母,有些激動也有些不知所措。比如母乳時光總是希望不被外人打擾,可是陳同學的婆婆每次就眼巴巴看著她餵奶,還總是質疑她的奶不夠吃。

這麼私密的空間總被打擾,還各種挨批評,時間長了陳同學看到她婆婆進臥室就裝睡,或者裝作自己忙著給孩子換衣服,避免任何交流。

可是,生活在一個空間下,無論你如何避免交流,總有交匯的那一刻。當孩子發出啼哭,沒等陳同學過去,她婆婆就抱著孩子去了自己的臥室,晚上也是非要自己摟孩子睡覺,不願意讓陳同學和孩子一起睡。

除了餵奶,孩子奶奶恨不得把陳同學直接代替了。陳同學苦笑說:“我簡直是被架空了。”

有這種愛操心的婆婆,其實陳同學很省勁,可是孩子的奶奶卻有點過於越界,她理所當然地把陳同學作為母親的權利給剝奪了,接觸空間緊密的連在一起。自己的親媽如果這樣緊迫生活在一起,都要吵吵幾句,何況是婆媳這種特殊關係呢?!

陳同學甚至不敢想,等孩子大了,她重返職場之後,孩子奶奶得把孩子看成什麼樣子。我甚至都覺得不用想象,大多數媽媽都有感觸吧。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案例:為什麼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孩子會從心裡恨他媽而向著奶奶,這個主要是長時間心理撫養的歸屬感。

那另一方面,我在想,應該是奶奶的有求必應吧,用東北話來說,就是完美“護犢子”。

電視劇《虎媽》中,羅茜茜和小朋友有了衝突,她的奶奶寧願和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翻臉,也不認為自己的孫女有錯,趙薇飾演的媽媽讓羅茜道歉,結果孩子卻說出了動畫片裡將老巫婆變走的臺詞。

她的奶奶面對這種狀況,仍然覺得我們自己家的孩子沒有錯誤。那孩子是不是就覺得,童話世界是真實的,自己永遠是對的呢?

講到這裡,兜媽並不是要破壞孩子的童話世界,而是你應該告訴孩子,我們生活的準則是怎樣的,對與錯的邊界該如何判斷。而在羅茜茜奶奶的眼中,自己家的孩子永遠是對的,就沒有這回事。

那我們該如何放心地將孩子交給奶奶或者其他長輩照看呢?

首先靜下心來溝通交流,這是必須要做的。

其次與長輩一起探討,如何帶娃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最有幫助,哪個奶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你這麼一說,那麼長輩肯定會聽進去。

大家可以嘗試以下方式:

尊重老人的看法,不用正面衝突,產生分歧時,舉例說明分析。可以用“別人家孩子”這個萬能金牌,老人一聽到別人家孩子怎樣時,我們家孩子也不能差,這麼一來準有用。與長輩溝通,一定要配合寶媽的準則。很多時候老人與孩子家長的步調不一致是導致帶孩子的一大失誤。好比說家長規定孩子不準吃糖果,但是老人卻在孩子的軟磨硬拖下最終軟下心腸給孩子買了;再比如老人給寶寶做好的一件事,被家長看到後直接否定。這樣長期下去既不利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還容易加深家庭矛盾。在保證身體恢復正常的前提下,力所能及承擔一些家務事,比如掃個地,洗個衣服,這樣讓婆婆看起來你承擔如此多家務,又要照料孩子,那她必定也不能插手過多。制定孩子規律作息表,根據孩子的作息情況將時間規劃明確,讓家裡長輩遵守,這樣就能避免各種作息亂套的情況出現。調動老公,重新整理存在感。當你覺得需要和孩子的私密空間時,利用老公分散婆婆的注意力。制定行為紅黑榜,別太寵孫子孫女,拒絕補償心理。有一些老人,因為當年生活條件所限不能給孩子豐富的物質條件,或者不能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所以就會出現一種補償心理,想要一下子都補償給小孫子小孫女,於是很容易出現溺愛的現象。

所以親愛的寶媽們,不要躲避,不要冷戰。奶奶等長輩作為家人都是十分疼愛孩子的,只不過可能方式不對、可能理念不同,而這些都是可以溝通的。

所以我們可以轉變思維模式,主動溝通、善於溝通,一起呵護寶寶健康成長~

我是兜媽,一位母嬰作者,也是小小兜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如果您有感興趣或想了解的話題,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們,也歡迎來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期待參與哦!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班主任直言:這幾類孩子上學後,最容易受欺負,家長心裡要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