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論篇
不良行為可以理解為“原始腦”操控的行為,沒有理智的決斷,無法有效溝通。
“原始腦”操控下的大人和孩子一樣失望、憤怒、爭奪權力,而忘記了,其實我們的初衷是要解決問題。所以,也可以說不良行為的出現,成年人和孩子要有同等的責任。
既然我們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首先就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分擔自己在爭端下那部分責任。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魯道夫.的雷克斯。同時,他也發現,當孩子喪失信心時他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錯誤的目的,如下:
1尋求過度關注: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 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 報復:我得不到歸屬感,至少也要讓你受到傷害。
4 自暴自棄:不可能有歸屬感,我放棄。.
孩子們之所以會從上述四個錯誤目的中選擇一個,是因為他們覺得需求權力或過度關注有助於他們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報復是他們對沒有獲得的歸屬感做的補償行為;放棄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真的不夠格,也做不好。
其實孩子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恰恰用了最讓人厭煩的方式來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樣的行為,也使得他們離自己的初衷漸行漸遠。孩子的行為是以自己的認知為基礎,而不是事實的情況。
對於成年人的應對策略:
1 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被孩子的行為帶著走,分清楚孩子不良行為的真正動機;
2 採取行動,如果是尋求關注,注意不需要過度關注,給一些安慰,給予愛和關懷;如果是尋求權力,從權力之爭退出來,讓雙方冷靜下來,表達出理解---同情----你的感受---共同商議解決問題;如果是報復,不要還擊,以免進入報復的迴圈中,保持友善,等待雙方冷靜下來,用問題引導孩子為什麼受到傷害,給予同情和理解,透過提問題,比如你看起來很傷心,為什麼哪?能多告訴我一些嗎?是因為。。。。?,如果認識到傷害了孩子,真誠的承認---道歉----解決問題;如果是自暴自棄,細分事情到孩子能夠體驗到成功,積極肯定哪怕很微小,同時放棄自己的完美主義,關注優點,用愛和關懷鼓勵。
3 記住 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二 實踐篇
看書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都明白了,這有什麼難的,於是很快實戰挑戰就找上門來了。
起因是給大寶許諾買了一個樂高,買完之後覺得平時放學還要做作業,沒有那麼多時間做樂高,留到週末去做好了。於是為了防止大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我把樂高藏了起來。 當天晚上還好,第二天問題就出現了 。
一進門,大寶就管我要樂高,我把自己的理由又重申了一遍,顯然大寶一句沒聽進去,堅持要他的樂高,我說不行。於是,在我們吃飯的當口,大寶生氣的拒絕吃飯進屋了。
我們繼續吃飯,沒有過多關注,不一會就聽到在裡面摔玩具,嘩啦嘩啦的扔,看我們還沒人理會,繼續扔,扔到飯桌旁邊,能感受到他的憤怒。我在努力回想自己學到的方法,告訴自己淡定,淡定,再淡定,計劃著下面該怎麼做。
過了一會,我進屋和大寶聊了起來,他還是很憤怒又委屈。
我:你是在為樂高的事情生氣嗎?
大寶:是的
我:媽媽理解你的感受,我小時候有好東西不能到自己手,也會很著急的想要。你現在又委屈又難過對嗎?
大寶:是的。(哭起來了)
我:有件事情我做的不好,應該向你道歉,本來給你買的樂高,結果媽媽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把樂高收起來了,這是我做的不好。
大寶哭的更傷心了,憤怒不見了。
我:那我不想耽誤你的作業,你又想要你的樂高玩,你覺得咱們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哪?有什麼好辦法沒?
大寶:我作業寫的差不多了,玩會樂高,8點拉琴,行嗎?
我說:好的,我覺得這個辦法可以。
我:你為什麼要扔那些玩具哪?
大寶不說話。
我:是因為你不喜歡那些玩具嗎?(故意假裝不知道)
大寶:不是
我:那是因為這些玩具妨礙你了嗎?
大寶:也不是
我:那是因為你拿它們出氣了,對嗎?
大寶:是的
我:那些玩具沒做錯什麼啊,對吧?
大寶:是的(此時孩子已經完全冷靜下來了)
我:那我們該怎麼辦哪?收起來你覺得好不好?
大寶:好的
然後大寶乖乖的把玩具放到了原來的位置,出來吃飯。
回想一下,大寶是個倔強的孩子,從權力之爭,很快就過渡到了報復。
理解、共情有助於化解矛盾。多提問題,引導孩子提出解決方案是個有效的辦法。
第一次嘗試,發現效果還不錯,我的內心得意了一下,哪想到,很快挑戰就又來了。
到了約定的練琴時間,大寶完全沒有停止玩樂高的意思,我催促了幾次,時間到了,立馬發起脾氣,憤怒又來了,我的講道理依然無效。我也覺得自己的火氣上來了,把孩子推出屋,讓我們兩個都冷靜一下。然後進行了如下的溝通:
我:咱們兩個現在有爭議,我覺得你應該拉琴了,你還想做樂高,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沒?
大寶:我也不知道,可是我就想玩樂高。
我:那這樣吧,拉琴時間半個小時,9點你要睡覺,咱們八點半拉琴,最後期限,你覺得怎麼樣?
大寶:行,那你要陪我一起做樂高。
這樣又一次達成協議。
結語
多讓孩子參與到決策,讓他體會到價值感。
這個過程中,控制好自己情緒,控制再控制,溫柔且堅定。
看到書上有句話,很有用。
“如果你把不良行為看成是因為失望而產生的行為,缺乏技能的行為,爬行動物腦操縱的行為,發展適應性行為,你對不良行為是否會有不同的認識。大多數時候小孩做出的只是與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
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蹲下來,和他站在一個視線下,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