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煩不煩人,說了多少遍了,我都說知道了,囉嗦!”一個7、8歲的男孩不耐煩地說。

“囉嗦?我說了多少遍?那你都聽了嗎?馬上就要上網課了,叫你快點,提醒你多少遍了,不要遲到!”男孩媽媽情緒激動的反駁著。

相信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有這樣“不長記性”的孩子,讓家長哭笑不得。他們總是擔心孩子的成長,每天重複著一樣的話來提醒孩子做這做那。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小學裡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一所小學的小學生寫出他們最不喜歡的家長的行為。

結果,80%的孩子都寫到了“嘮叨”這個詞。

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認同?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嘮叨時,孩子的心理會產生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體現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反而引起心理上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說的是——

有一次,大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一位牧師演講。剛開始,牧師講得很動情,入情入理,聽者大受感動,聽得馬克·吐溫當即就想捐款。

可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繼續苦口婆心地講述,不少人開始聽得不耐煩了,馬克·吐溫也聽煩了,決定少捐一點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絮絮叨叨地講。不等講完,馬克·吐溫就決定一分錢都不捐了。

等牧師終於結束冗長枯燥的演講時,很多人都散去了,馬克·吐溫也直接走了。不僅沒捐一分錢,還惡作劇般地從盤子裡拿走了2塊錢。

“超限效應”看似深奧晦澀,其實就存在於我們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

2019年4月有起案件至今仍令人扼腕嘆息。

上海17歲男孩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媽媽開車接他回家,路上一直在批評他。結果,男孩不堪忍受媽媽沒完沒了的指責,竟然開門下車,直接從大橋上跳了下去,當場身亡。

孩子的行為固然極端,但是如果他的媽媽少說幾句,多聽聽孩子怎麼說,也不會逼得他跳橋了。

孩子做錯了事,適度的批評,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批評過度,就適得其反,引發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令孩子不耐煩、反感,甚至是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出極端行為。

電影《小孩不笨》中,傑瑞和哥哥湯姆每天放學回家,爸爸媽媽,奶奶經常對他們進行說教。

而傑瑞的心聲卻是:“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那都是他們自己在講,而我們也都是假裝在聽。他們才不管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大人說那麼多話,為什麼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呢?”

孩子長期被父母嘮叨,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面對無法逃避的處境,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如此一來,父母的教育也就不起作用了。

有時候父母面對孩子各種小問題時,往往不停地抱怨孩子,絮絮叨叨,不良情緒宣洩完了,親子關係也僵了,孩子又沒聽明白你到底要他做什麼。說教不光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還不能形成良好的溝通,長期下去,只會破壞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現在一家人都呆在家裡防疫,孩子閒著無聊少不了犯些大小錯,招惹父母不悅和批評。怎樣減少親子間“超限效應”的發生呢?

(1)自我擬定批評時長

比如說,我們父母可以對自己要求:每次批評孩子一件錯誤時,批評的話不超過5句,批評時長不超過2分鐘。

(2)就事論事,不提過往錯事

孩子犯了一個錯,就光說這一個錯,不要想起來孩子此前犯的其他錯,就連同批評。

莫言說過“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我想:每個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須從自信開始,可能正是從家人的一次不經意的鼓勵開始。”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老便祕要上開塞露?這樣做比開塞露、肥皂條還管用,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