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很多父母為了能夠讓孩子變得優秀或者擁有被人肯定的能力和才華,經常對孩子高標準要求,孩子就是他們的“下屬”,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可是這樣似乎讓孩子越來越遠離父母,親子關係充滿危機。還有一種父母對於孩子就是“放養式”,跟孩子做朋友,結果孩子變得目無尊長。那麼,父母和孩子到底是朋友還是“管理者”呢?小編認為,只要父母把握好尺度,孩子設限的人生同樣美好。
一、“自由”和“設限”,哪個更適用於孩子成長?學會把握尺度很重要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和孩子到底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相處模式?和他們做朋友,還是做他們的“管理者”?一方面,如果和孩子做朋友,就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他們自主選擇的機會,可是,這樣害怕孩子會變得沒有規矩,做事情不穩重。
另一方面,如果做“管理者”又害怕把孩子管得太緊,讓他們反感,疏遠父母。其實,“自由”和“設限”各有各的好處與不利之處。跟孩子做朋友還是“管理者”,給孩子“自由”還是“設限”,都需要把握好尺度,父母學會把握尺度很重要。
二、父母過度尊重孩子,可能會造成哪些不利的影響?學會尊重他人是我們作為人的基本修養。在親子關係中,也需要尊重這個“橋樑”,但是,如果父母過度尊重孩子,不僅不能讓孩子學到謙遜、尊重他人的好品質,反而會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1.過度尊重孩子,會讓孩子變得不受約束,迷失自我
有言道,無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就是每個人心中的一個天平,衡量事物的尺度。可是,如果父母過度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失去規矩意識,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不受約束,為所欲為;而且如果凡事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讓孩子自己衡量利弊,孩子也會感覺到特別的沉重,甚至會迷失自我。因此,過度尊重孩子,只會增加孩子的迷茫感,讓孩子變得沒有規矩。
2.過度尊重孩子,可能會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處處碰壁
在家裡,父母都是最親近的人,可以包容孩子的小脾氣、孩子的壞習慣,可是,當孩子離開父母步入社會的時候呢?還會有人包容他們嗎?離開了父母的保護,不懂規矩的他們可能就會在人際交往中處處碰壁,受到他人的排擠。因此,過度尊重孩子,只會增加他們成年後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三、父母為什麼要適當給孩子“設限”?過度尊重和過度自由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只會讓孩子變得不知天高地厚,變得無法無天,伴隨著孩子誤入歧途的風險。因此,父母要及時給孩子“設限”。
1.給孩子“設限”,是為了讓他們不失去基本的生存技能
老話說的好,“溺子如殺子”,過度的溺愛實則是在害孩子。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有求必應,也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這樣只會讓孩子慢慢地變得懶散、遊手好閒,天天想著坐享其成。
然而,在這樣知道快速發展的時代,又怎麼會允許“巨嬰”“啃老族”的長久存在?失去基本生活技能的他們,只能被這個時代淘汰。因此,父母給孩子“設限”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生存,不失去基本的生活技能。
2.給孩子“設限”,是為了讓他們擁有正確的“三觀”
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一個人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的三觀不正,那麼他們是不會被他人和社會認可的,是難以取得自己的成就的。
倘若父母對孩子永遠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滿足,而忽視他們精神世界,那麼他們很可能會擁有錯誤的價值觀念。因此,父母“設限”是對孩子正確價值觀念的培養,讓孩子遠離不良品行。
四、 父母應該如何在“民主”和“權威”中尋求平衡點?1、孩子6歲以前,家長做好“管理者”
6歲前是孩子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間段內,需要父母給孩子及時的“設限”,需要父母的及時而且強有力的支援和幫助。
六歲以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承擔行為的責任能力都是不完善的,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孩子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感,對他們的成長是沒有益處的。
因此,孩子6歲以前,請父母及時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好孩子的“管理者”,幫助孩子規避風險,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2、父母應該做到和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
有的父母是專制型的父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去做,不能脫離自己的既定計劃,這是他們對孩子獨立的人格的忽視和不尊重。
而有的父母則是溺愛型父母,孩子的大小事宜都由自己一手承包,這是他們對孩子能力的忽視。這兩種模式都是不可取的,父母應該多多關注和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做到尊重和認可孩子。
3、拋棄自己固有的刻板認知和落後的教育理念
有的家長,會把自身的遺憾對映到孩子的身上,忽視了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父母應該拋棄自己固有的樂寶認知和落後的教育理念,根據孩子個人發展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五、總結和孩子做朋友還是做“管理者”,應該視情況而定,在該充當“管理者”的階段,要及時承擔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