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大早,土豆媽媽又遲到了,這復工才一週,她已經遲到了3次,老闆的臉色有點難看,讓土豆媽媽好不尷尬,要知道她可是個“工作狂”,生土豆前,,堅持工作到發作前1天,生完土豆剛坐滿月子,就在家裡開工了,去年還拿了優秀員工獎,怎麼現在土豆都1歲了,反而開始遲到了呢?

一問,土豆媽媽一頓吐槽:原來最近土豆像變了個孩子,以前是個溫順的天使寶寶,最近脾氣特別大,動不動就大哭大鬧,晚上遲遲不睡,夜裡還要醒來大哭,到早上更是哭鬧著不讓媽媽出門……也難怪土豆媽媽頂著黑眼圈了。

到底怎麼回事?

結合剛復工和土豆1歲這個時間點,我們分析,這是土豆的“假期綜合症”撞上“飛躍期”了,而土豆的爸爸媽媽沒有意識到這點而陷入了被動,疲於應付土豆的一系列反常,從而心力交瘁。

其實,很多寶寶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只要適時調整,就能平穩度過

寶寶為什麼會有反常行為?

低幼寶寶最近出現的反常行為,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原因:

1、假期影響:

這個假期,又是走親訪友、又是熬夜睡懶覺,爸爸媽媽忙了一年需要好好休息,寶寶們也就跟著生活不規律起來,主要表現在:作息紊亂、生活習慣改變

關於作息,我之前說過很多次,雖然小寶寶不需要上學上班,但人類的生物鐘是與光照相連的,不規律的生活方式,會讓寶寶的睡眠質量下降

我們成年人會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理:今天早點睡,明天起早有事情;別想那麼多了,先睡吧,明天再說……這些心理調整,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睡眠質量。

但寶寶不同,他們可不知道明天要幹嘛,也不知道讓自己放輕鬆,受到作息紊亂的影響,他們就會變得煩躁、脾氣大、胃口不好、撐一頓餓一頓,繼而更加睡不好,陷入睡眠差的惡性迴圈,甚至發生睡眠崩盤。

2、生長髮育的影響:

(1)首先是飛躍期。

小嬰兒從出生開始會密集經歷10次飛躍期,也就是大腦發育的高峰期。

在飛躍期,顧名思義,寶寶的大腦會迅速成長,他們會“一夜長大”,相應的,他們會注意到更多、發現更多、也想得更多。

想想看,如果你和家人突然決定下週來次遠途旅行,是不是會立馬開始準備衣服、裝備,查攻略……根本停不下來?即便躺在床上,閉著眼睛也在想著是帶那條紅裙子拍照好看還是黃裙子更漂亮……

寶寶也是一樣,在飛躍期他們的大腦也有些停不下來,那麼出現睡眠不踏實、易驚醒、入睡難,同時因為睏倦而脾氣大, 也就是正常現象啦。

結合土豆1歲左右的年齡,我們看到這期間確實是連跨了兩個大飛躍期(11M23D-12M21D,持續28天,以及13M26D~15M1D,持續35天),寶寶張成大孩子啦,也難怪會有變化呢。

(2)身體的成長

生長髮育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大動作發育和睡眠的減少

1歲左右的寶寶要開始從四腳獸變直立行走的人類啦。

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冬天出生的寶寶往往比夏天出生的寶寶走路走得晚?其實原因很簡單——冬天穿太多了不方便練習走路!

土豆也是一樣,冬天滿一歲的他,整個冬天都踉踉蹌蹌,一點都不開心。最近開春啦,厚重的衣服一脫掉,幾乎是瞬間能夠直立行走,恨不得能直接開跑……這種大動作發育帶來的新奇感、直立行走帶來的視野改變、以及引起的心理變化都是巨大的,也難怪土豆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啦。

同時,1歲開始,寶寶的上午小覺會開始消失,全天只剩下中午午睡一次小睡,那麼小睡消失的並覺期也會有個痛苦的過程——不睡吧,困;睡吧,睡不著——所以就會睡眠紊亂、情緒煩躁啦。

3、情感需求的影響

以前爸爸媽媽早出晚歸要上班,假期裡爸爸媽媽卻隨時陪在身邊,寶寶的情感需求一下子被“撐住”了,然而由奢入儉難,爸爸媽媽突然又不陪了,又要上班了,寶寶心裡空嘮嘮的,自然就會哭鬧多、脾氣大啦!

這種焦慮和著急混合在一起,更是加重了寶寶煩躁的心理。

我們能怎麼做?

1、調整規範作息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調整和規範作息,讓寶寶的生活變得規律,回到正軌。

2、增加高質量的陪伴

爸爸媽媽雖然要朝九晚五上班,但這不影響我們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因為有效的高質量陪伴,每天抽出15分鐘就能讓寶寶的內心變得滿足。在這15分鐘裡面:

爸爸媽媽一起參與,一起陪伴寶寶忘掉手機、關掉電視,保證爸爸媽媽的所有關注度全部都在寶寶身上可以和寶寶一起玩遊戲、講繪本多互動、增加肢體接觸

高質量的陪伴,講究的是爸爸媽媽全身心地投入和陪伴,讓寶寶感受到“這一刻我被百分百關注和愛”,而不是“手機比我更重要”、“電視比我更好看”……

一邊看手機一邊追劇,就算24小時把寶寶抱在懷裡,也不算有效陪伴喲~

3、耐心引導和等待

寶寶的成長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總不會一帆風順的。出現反覆、倒退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爸爸媽媽要放輕鬆,不要去糾結“你這個孩子怎麼變成這樣”,而是更多去思考“我能怎麼幫助你讓你更開心一點呢?”事情就會變得更容易啦。

當寶寶渡過了這個階段,相信你就會感受到他又發生了巨大的進步呢!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不是學習,這只是親子互動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