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矩中長大的孩子,才能享受自由。
規矩不僅可以讓父母在育兒時更有章可循,而且對於孩子來說,越是有規矩的孩子,也越能享受自由,並從中獲得裨益。
立規矩的第一個要點,就是要建立時間感。
立規矩會帶來秩序感,而只有有了秩序感,才能發展出那些公認的人生關鍵技能,例如規劃力,排程力和專注力。
怎麼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套規矩呢?
答案很簡單——重複。
立下的規矩越多,孩子對於規矩外的情況越會心裡有數,因此也就越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規矩的存在,讓孩子學會了靈活。
守規矩重要,打破規矩更重要。
規矩很重要,能帶來秩序感,但不意味著父母必須要求孩子呆板的對待規矩。
首先,建立基本的規矩,引導孩子去面對日常任務,然後培養孩子的靈活性,讓孩子能夠承受因環境變化造成的衝擊。
父母在為孩子建立規矩的時候,不僅要建立適合自己家孩子的規矩,而且要重視每一次規矩的變化,即使在我們看來,那些變化是微小的。
父母最好教孩子直面規矩的改變。
父母怎麼做,孩子最接受?
父母該怎麼做,孩子才能接受規矩發生的改變呢?
答案就是從小事做起!
當規矩被破壞時,父母要先認識到孩子可能會不喜歡這種改變,進而明白自己的職責是引導孩子能應對隨之而來的焦慮感,要讓孩子確信,規矩被打破的情況只是暫時的,這種改變對於生活是沒有妨礙的,這樣能建立起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打破規矩,通常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意料之中的變化,另一種是意料之外的。對於意料之中的變化,父母要注意對即將出現的情況進行提前解釋,但也不能提前太早。意料之外的變化,孩子更需要父母做出充滿安慰和支援的迴應。
父母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從生活的瑣事入手,讓孩子正視規矩的建立和規矩的改變。
入睡困難戶寶寶背後的真相……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共同難題——分離焦慮。
對於孩子來說,睡覺不僅僅是睡覺,而是這一天中的又一次分離,並且非常漫長難捱。
要想孩子順利入睡,關鍵就在於讓孩子戰勝分離焦慮。
幫助孩子戰勝分離焦慮,需要父母關注孩子生活中發生的種種變化,也需要反思自己過往的經歷。所謂成為善解人意的父母,不僅是能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只可以洞察自己的內心,從自己的過去考慮問題。
我們怎麼做,孩子才能睡得好?
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睡眠,必須遵循的三個原則就是——立規矩,立規矩,立規矩!
睡前的規矩讓孩子得以從活躍發散的狀態中抽離出來,所以系列的儀式感其實是讓孩子接受暗示。
每個家庭的睡前常規細節會有不同,但重點在於孩子會因為每晚履行簡單的睡前儀式而擁有良好的睡眠,並茁壯成長。
遇到這些睡眠問題,父母怎麼破?
孩子的睡眠過程不會讓父母一上來就如願,還需要攻克這些難題,:
故意拖延
當遭遇孩子故意拖延時,家長切記不要自亂陣腳,不要顯示出不耐煩或者不知所措。
夜醒
對那些夜醒時反應強烈的孩子,父母可以先觀察,如果孩子一醒來就哭,那麼也許是做噩夢的緣故,需要父母幫助他們恢復平靜,要儘量鎮定,迴應起來儘量簡潔,不要開燈,不要說話。比輕撫孩子後背,或者透過其他肢體語言安慰孩子,記住動作幅度一定要小,讓孩子明白父母就在身邊,一切平安無事就好。
經常夜醒的孩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某樣東西交給他,讓這樣東西陪伴孩子入睡。但並非所有孩子都能接受這種替代物。
但父母要作出這樣的表態,實際是告訴孩子,我一直守護著你,哪怕是夜深人靜的時候。
如果孩子總是頻繁的做噩夢,要仔細的想想孩子的生活狀況,儘量減緩孩子可能承受的壓力。
恐夜症
恐夜症,應該是孩子對夜晚產生恐懼,由此情緒爆發,實際上,恐夜症嚇到的常是父母。對於這種情況,作者的建議是父母應該緘口不談這件事情,全力保證孩子的安全,別讓孩子無意中推倒或撞到什麼東西。父母最佳的選擇是靜觀其變,順應孩子的需求,並且鎮定的等待恐夜症慢慢消失。
換床和哄睡
孩子換床的時間不宜太早。
關於噓噓和嗯嗯的那些事……
對孩子來說,學習如何上廁所是件複雜的事,而且不同孩子之間會存在差異。給父母的第一條建議就是:淡定從容,稍安勿躁。
孩子排斥的不是如廁,而是父母焦急的態度和由此帶來的羞辱感。
我們怎麼做,孩子才能噓噓嗯嗯的爽?
九個步驟,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如廁過程,並從中獲得喜悅和成就感:
保持冷靜,
恰到好處的鼓勵,
選擇一個相對平靜的階段,
購買小內褲,
將上廁所納入常規,
儘量使用孩子專用的小便盆,
接受可能發生的意外,
如果孩子不願意脫掉紙尿褲,那就先按兵不動,
尿床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食物大戰,常常是因為我們想的太多……
幼兒期的一大特點就是容易挑食,而且形式還多種多樣。
遇到孩子挑食,父母應該仔細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用錯了方式?在用自己以為好的方式對待孩子,卻並非是孩子想要。食物大戰背後的原因,常常是來自於父母的多慮。
父母必須要了解孩子在飲食問題上有追求獨立的願望,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對飲食的感受。
我們怎麼做,孩子才能吃得香?
父母注意就餐事項,給孩子樹立良好的飲食常規:
總是坐在餐桌旁就餐,
就餐座次基本不變,
陪孩子就餐,並且一起吃點東西,
什麼都可以談,但千萬別談飲食,
孩子說吃好了,那就是吃好了,
父母負責採購食材,父母負責提供食物,
帶上幼兒去採購,但別提供點餐服務,
別在餐後提供甜品,
飲食問題不屬於禮貌問題。
過了就餐時間,孩子喊餓怎麼辦?——未雨綢繆,可以滿足孩子的部分需求,預先準備有限數量的食物,僅此而已。
穿衣困難症?其實是孩子在擔心分離……
對於孩子而言,穿衣服是一個重要的儀式,意味著新的一天開始了,自己要和父母分別了。
此外,穿衣服又給孩子一次進行選擇的機會,滿足了孩子對於控制慾的需求。
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穿衣習慣,懂得如何選擇衣服:
提前做好準備,
再次強調,只能提供有限的選擇,
幫助孩子,但讓孩子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
來點幽默感,比如玩穿衣遊戲。
如何來一場愉快的出行?
對孩子來說,出門意味著要告別父母,告別熟悉的地方,是一次挑戰,一個巨大的過渡。此時,需要利用早起儀式和出門常規來幫助孩子:
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父母用提醒引導孩子,
重視過渡物。
無論穿衣吃飯,如廁睡覺,還是讓孩子走出家門,所謂成長,就是有這樣一個個細枝末節的小事組成的,一個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規矩,構成了孩子的成長軌跡。
父母為孩子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構建規矩,並教會孩子這些規矩,但隨即也要時刻做好打破常規的準備,因為只有打破常規,孩子才能真正成長,擁有那些日後重要的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