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延遲滿足”是一種“推遲的滿足感”,想要擁有更好的結果,需要甘願“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利益,放棄眼前的小利益”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提到“延遲滿足”,我們都會想到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實驗。 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我就買了這樣一本書,也迫不及待地給兩個孩子做了這個試驗,結果:兩個孩子都沒有做到!一段時間裡,我都糾結於這個結果。

棉花糖實驗是什麼?

60年前,這個實驗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幼兒園中,由著名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主持的,實驗的是為了研究學齡前的孩子這種行為,用以研究自控和“延遲滿足”能力對個人成就的影響

規則是這樣的:在孩子們面前放上棉花糖,如果孩子們在20分鐘內沒有吃掉棉花糖,那麼孩子會得到兩顆,如果吃掉了!就不會再給。

棉花糖試驗結果發現:在實驗中能夠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上成績越高,在青少年階段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上,也都會更強;在成年階段,體重指數低,有更好的約束自我,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價值感,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都會更勝一籌

相比之下,那些沒有經得起誘惑,在短時間就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比堅持時間最長的孩子,在高考時總體成績差了210分。其他方面如:社交,認知,自我管理等方面也比堅持的孩子會弱些

這個實驗可謂如雷貫耳,很多學校幼兒園等等都會“嘗試”做棉花糖實驗,當然也不乏有很多大的上市公司。

更有甚者,像我一樣,“如獲至寶”一樣兒,趕緊在家裡給孩子做起來“棉花糖”誘惑,實驗就和能預測未知世界一樣,讓很多人都對它“膜拜”起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心理學、教育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真的是堅持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們,就贏在了起跑線上了嗎?

最近,江西有個10歲的小學生,在用手機上網期間,偷偷地玩遊戲並屢次用父親的賬號充值遊戲幣,花費近1萬元。家長知道後懲罰孩子寫“1-10000”的數字,父親很無奈地說:“家裡只有老人照顧孩子,孩子沒有自控力,很難管教。”

但歸根結底: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尤其是幼兒時期,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疫情期間,很多家庭都出現了父母和孩子之前的矛盾升級,家長直呼受不了了,期待著學校趕緊開學,讓神獸歸籠,這些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缺乏自控力,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何為自控力?

自控力,就是“知行合一”。

所謂“知”和“行”,就是內心的覺知,對待事情事物的認識,在自控力上可以理解為懂得做的意義、規則;“行”指的是人的實際行為。

舉個例子:媽媽和兒子約定,晚飯後用一小時時間有質量地完成作業,完成後可以看電視。對於自控力好的孩子,會專心做好後,再去看電視。

相反自控力差的孩子,想先看電視或者在學習桌上磨蹭,或者乾脆拖延。

自控力好的孩子,自己能控制行為,帶著目的性去有效率完成任務。但自控力差的,就是父母在反覆強調,逼迫和誘惑下再去做

棉花糖實驗是否能幫孩子提升自控力?

棉花糖實驗的“延遲滿足”,是很多家長都經常用的,就是當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時,父母有意拖延孩子等待的時間,再滿足孩子。

實驗是這樣的,但這個做法從表象上說起來,確實鍛鍊了孩子的對慾望控制的能力,但這種“延遲滿足”卻不等於自控力,家長們要注意,如果做不好,反而適得其反。

自控力主要是內化的一種能力,是孩子自己主動有能力去控制行為,但如果在孩子提出要求時,如果經常做延遲反應,就是依靠外力去逼迫控制自己,並沒有激發出孩子的自驅力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讓孩子學會等待

研究表明,1-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等待的能力,棉花糖實驗和結果也並非無道理,很多孩子缺乏耐心,所以在幼兒小時,家長可以有意的培養孩子能力,讓孩子更好懂得規則

但這個等待父母也要注意時長,做好佈局,等待也是需要慢慢鍛鍊,一次次拉長時長,不能一次時間過長,透過練習,孩子將來也更容易適應集體環境。

培養孩子專注力

自控力和專注力有關嗎?當然!自控力好的孩子專注力一般都沒有問題,相反,專注力不好,孩子如果想控制自己抵禦誘惑,會需要有更強大大的自控力做後盾。

如果孩子專注力好,做事效率高,這樣的孩子在做事中很容易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所以父母在專注力上也要用心,比如在孩子做用心做某件事時,儘量不要打斷孩子

父母也可以多陪伴孩子做一下專注力方面的訓練,比如讀一篇小故事,讓寶寶注意聽,數數小故事中有提到幾個固定的字,這樣對孩子專注力提升很有效。

遊戲來幫忙

對於遊戲可以幫忙提升自控力上,選擇有講究。最適合的就是“藏貓貓”的遊戲,一般來說,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玩這個遊戲很容易按捺不住自己,經常暴露自己。

但對於稍大的孩子,更容易藏得更久,並且能控制好自己行為,不容易被人發現。類似這些提升自控力的遊戲也有很多,比如現在小朋友經常玩的:請你跟我這樣做,木頭人,看誰先笑等等。

鍛鍊好自己自控力,應遵循哪些規則?父母要掌握好愛的尺度

自控力差的孩子,通常都會有個“愛”無度的父母,相反,自控力高的孩子背後,大多都會有個“決然”的父母

所以父母在鍛鍊自控力上,需要父母做到“愛”有度,原則清晰,讓孩子有界限感,才會培養省心,有條不紊的孩子。

父母要做好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習慣上,這個老師都是必須時刻做到第一位。

作為父母,在面對各種選擇面前,如壓力、情緒等,我們如何在選擇時,如何在誘惑面前能堅持初心,這些都將會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

“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是由某個單一的因素決定的,延遲滿足並不需要被過度解讀和神話。”

總而言之,“延遲滿足”也不完全等同於“自控力”,孩子越小,自控力相對越差這是必然,有自控力的孩子以後成功機會高,但成功的孩子,背後和家庭條件、父母親教育程度、接觸的社會環境都有關。

所以,“延遲滿足”並非神藥,新手爸媽要注意不盲從,在有意識地鍛鍊孩子“延遲滿足”的同時,也要注意言傳身教並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幼兒時期自控上有良好的鍛鍊和開發。

1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探索元宵節的來歷之謎!和孩子一起讀繪本,吃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