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包括春節前我發過一篇寒假作息表→榮媽私家定製的假期日程表,就連看動畫片都是榮爸精心挑選的!也有寶媽問我,表上有數學、有英語,怎麼就沒給依姐安排識字?

的確,這個寒假我壓根就沒打算讓依姐認字。

原因多方面,但最主要的一點是在我看來,沒有必要,不到時候。

01 教識字也要看投資回報率!

對於學齡前孩子的媽媽來說,恐怕最先會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幾歲開始教識字最好?

對於這個問題,我其實沒辦法做出最合適的回答。

有些人2歲開始教孩子認字,就比如曾經的我,李大榮兩歲多我就買了字卡,開始教他認字。

但是呢,2歲的孩子話都說不利索,你指望他能學多少字呢?無非是最簡單的天上人、工土王,複雜一點字,他就記不住了。比如“舉”,艾瑪,教得那叫一個費勁……

只要你敢隔上一段時間不念,他就敢分分鐘忘記,那種受挫感的暴擊,會沖淡你所有的成就感。

想來也不能怪孩子,任何語言文字的學習,都在於反覆的使用,你只要不用,就會忘記。不光是小孩子,我們大人也一樣,想想上學時候背的那些超長英語單詞,現在還能有幾個寫得出來,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兩三歲的小孩,讀書看報的應用場景太少了,所以不是不能教,只不過教了就得一直堅持帶他複習,否則八成還得回爐重新教。

越小的孩子智力、理解力、以及對大千世界的瞭解就越少,所以能夠真正習得理解的漢字少。你教他“太陽”一次,他能記住,但你教他“公轉”,絕對一臉懵逼。

因為他的世界原本就那麼一丁點,超出認知的字詞,對孩子來說都是天方夜譚,需要你大量的講解或者是圖片、影片的介紹,也不一定能讓孩子搞明白。

所以不是不能早早地開始認字,但堅持複習原本就很難,你花了大大的精力教他,孩子卻接受得很慢,投資回報率自然是低的。

我們必須得承認,小孩子的學習能力跟理解力是跟年齡同比增長的,它與腦部和身體的發育成熟度有直接關係。

所以,年齡帶來的智商差距,在幼年體現的是最明顯的。它一定是年齡越大,孩子接受能力越強,同樣的100個字給同一個孩子教,你教3歲的他,一定比教4歲的他要費勁,而教5歲的他又比4歲時省勁兒,以此類推。

所以孩子越大,越適合教認字,因為可以在短時間內,教他更多的字,智力上的成熟能讓這項機械性的工作事半功倍。

但換個角度上說,也不是越大越好。

像我們小時候,上學前班的都少,更別提系統的幼小銜接了,大部分人都是上了小學之後才開始認字。在我看來是很科學的,因為六到七歲的孩子,無論從讀寫還是理解、舉一反三,都具備了非常成熟的能力。

如果可以選,我認為6歲以後會是識字最好的年齡,智力、閱歷、聯想力都到達了成熟的階段。

可是,如今的教育內卷不用我說,大家也清楚,不做幼小銜接的話,上了小學後孩子多半都會跟不上,因為在老師那裡早已認定你的孩子已經學過認字、識數、英文拼寫了。課堂進度快到根本沒辦法從頭開始現學。

這裡得說一句,別聽某些教育專家說的不用教識字、零基礎入小學沒問題,要是信了你就太天真了。作為一個奮鬥在小學一年級的一線家長,我必須得說,孩子認字,每天寫作業能累死你!現在的作業量啊,不認字連讀題都不會,更不用說老師會留每天堅持閱讀的問題了。

所以如果單純從投資回報率以及孩子的身心發育角度來說,自然是上小學後再認字一勞永逸。但,目前的教育現狀又不允許我們讓孩子直接“裸”上小學,所以綜合考量,我認為5-6歲這個階段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時間段。

可能有人會說,不用這麼絕對吧?孩子4歲開始認字就不行嗎?

當然行呀!只要你有精力有耐心有時間,2歲開始教都行的,不過是進步的快和進步的慢而已,但只要堅持終歸是進步的。

但我是一個二胎媽媽,老大一年級,老二上中班,兩個人的學習任務都要我抓,所以我的精力就十分有限,有一說一,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慢慢來,我只能選擇在最合適的年齡用最激進的辦法,安排他們習得各種必要的科目。

不是說細水長流的培養不好,只不過是我的實際情況不允許我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我只能走最功利的高投資回報率,從而保證兩個孩子的水平都很線上。

而識字,對於還沒到5歲的依姐來說,是可以放一放的專案。

02 識字跟英語、數學啟蒙有本質的不同

下面我來說說,為什麼我會先選數學和英語啟蒙,把識字留在最後。

依姐從小班開始,我就引入了學而思那一套數學啟蒙教材,摩比愛數學、七大能力、邏輯狗、美國經典專注力大書、各種數學啟蒙貼紙書等,包括這個寒假新增的新加坡數學,我敢說,小班、中班程度的數學啟蒙題,我帶依姐都刷了個遍。

而英語,我從小班開始就引入了勵步啟蒙APP,依姐會跟讀,會說簡單的單詞。到了中班,我開始給兩小隻加入了牛津樹的繪本課程,到這個寒假,我開始教他們高頻詞和自然拼讀。

雖然依姐是打醬油的,大榮是主要培訓物件,但是我讓依姐跟著哥哥一起學,也是為希望耳濡目染地給她打好基礎。畢竟她還有兩年才上小學,英語可以一步一步慢慢來,但哥哥必須要功利且實用的方法。

從這些課程和書籍中,大家不難發現一個共性,那就是不論是數學啟蒙,還是牛津樹的英文繪本,包括高頻詞,他都分level的。

可分級,就意味著它有系統的從易到難的學習體系。像摩比、七大、新加坡數學這些啟蒙教材,都是分年齡段的,孩子到了哪個年齡,就學哪些內容,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牛津樹也好、高頻詞也好,都是有level123456的,不同的年齡你可以直接選擇相對應年齡的學習內容,如果孩子跟不上也可以適當往下調節一下難度。只要你有時間有精力,就是可以早早地開始啟蒙,對孩子的智力門檻沒有那麼高。

此外,不論是數學思維邏輯的建立,還是英語讀寫、閱讀理解的能力都講求一個循序漸進,它是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速成不了。早早開始打基礎,小班中班建立了良好的習慣和思維模式,到了大班,又順又輕鬆,只需要定期刷題就可以了。

此時,我就可以抽出精力去重點攻克識字問題了。·

而反觀識字,它幾乎沒有什麼分級可言,當然漢字嘛,總是有難易區別的,但事實上,比起筆畫的容易和難,使用頻率的高低才是決定先學哪些字,後學哪些字的主要因素。

不信你看四五塊讀裡,除了最開始那幾頁,教得比較簡單之外,後面幾乎都是難易混在一起教的。

因為識字上面沒有嚴格的分級,所以在我看來給年齡小的孩子教很多困難的字,就非常費力,正因如此,在中班乃至小班的階段給孩子教識字就不划算,不如把經歷用在專攻數學和英語上面。

03 識字是可以相對速成的

關於識字可以速成這件事,我是有發言權的。因為李大榮就是在四個月內,刷完了四五快讀8冊,一般的兒童繪本他都能讀個七七八八,上了小學後讀題、讀課文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誠如我上文所說,我從大榮2歲多開始就教他認字,但後來又生依姐、帶依姐,大榮的識字過程其實是斷斷續續的,並沒有堅持下來。

誠實地說,當他進入大班的時候,我曾教過他的大多數字,其實又都還給了我,只有極少數“天地人”之類的他能記住。

換句話說,我在開始給李大榮做幼小銜接的時候,他的識字水平基本就跟沒學差不多。

這裡要說明的是,李大榮大班的第一學期,幼兒園主抓的是拼音,漢字也教但不繫統,一個星期教不了幾個。寒假趕上了疫情,大班的下學期基本是在家裡學的。

也恰好趕上了疫情,反正哪也去不了,我就開始集中地抓他的幼小銜接課程,當時相關的文章可以點文末的往期推薦回顧。

而四五快讀就在這個時候粉末登場了。

當我帶著5歲+的李大榮翻開四五快讀的第一冊時,就是懷著從頭再教一次的心情,認識的就鞏固下,想不起來的就當我沒教過從頭再來。

這個四五快讀不用我說,之前在介紹幼小銜接數目的時候我就有詳細介紹過。

學完第一冊能識88個字,第二冊可讀60-70字的長段,到第三冊時就可以讀200字短文,四五六冊全學完,就可以讀600字的故事,堅持完7冊,可以認識960個字,4200個詞語,看書看報就都可以了。

作為識字教材,它算得上是非常好了,每一課的生字難易穿插,課後的組詞、句子由簡到難,之後逐漸發展成段落,最後到第八冊就是完全的讀文章了。

這種一邊認字,一邊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設計,我認為非常科學,畢竟我們教孩子認字,最終目的是要服務於閱讀的。

在我看來8冊全過上一遍,一年級的閱讀隨便做,基本不會遇到什麼困難。

整個疫情期間,我就帶著李大榮每天認一課,第二天先複習之前學過的一課,然後再進入下一課,每完成一冊,會把課後的字卡剪下來讓他反覆的認,記不清楚的就單獨放一邊,第二日再拿出來問。

疫情放假的4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帶著李大榮把8冊四五快讀全部刷完。他瞬間從一個啥啥都不認識的文盲變成了一個隨便挑個招牌都能讀出來的“文化人”。所以我說,識字是可以速成的。

當然了,一下停學五個月恐怕是史無前例,不太會有第二次了,所以四個月認字速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可複製,但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戰線拉長,從孩子上了大班開始。,每個月只學一冊,半年就能學完前6冊(第7冊是字族字,是讓孩子舉一反三的,第8冊是文章閱讀),基本的高頻漢字就都學完了,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試著讀書去了。

如果說四五快讀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學習過程相對枯燥。這也是我把識字這一項放在大班後再開始的原因。

小班、中班的小朋友原本專注力就不夠,四五快讀是經典的識字教科書,它不像摩比愛數學、七大能力之類有貼紙、有動手遊戲、還有影片等那麼富有趣味性。

四五快讀就是簡單粗暴地在遺忘曲線的基礎上進行反覆記和練,所以太小的孩子根本聽不下去,也沒有耐心一個一個地去記憶。要知道每一課7-12個字不等,依姐一次記5個字都經常記不住呢?

可能有些媽媽會說,為什麼你不尋找一條有趣的識字道路呢?

在我對李大榮的幼小銜接過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基礎知識,沒有樂趣可言,除了反覆的應用和練習直至熟練之外,沒有第二種學習的辦法。因為學習本身,它就不是一件特別有樂趣的事情。

只有耐得住枯燥,同時紮紮實實走過去的人,才能學到屬於自己的真東西。

我必須得說,有趣的識字道路,會讓孩子沉溺於有趣,而忽視掉認字才是初衷。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認字的APP,我也用過,給依姐用過。

去年疫情期間,我給李大榮上四五快讀的時候,就讓依姐用熊貓博士的識字APP。主要是為了給依姐找點兒事兒幹,一來可以不搗亂我給哥哥講漢字,二來也是營造這是認字time的學習氛圍,三來能讓李大榮心理平衡,自己學習,妹妹也沒閒著看電視。

但說實話,我是不相信APP能夠教會孩子識字的,那些花裡胡哨的遊戲環節,足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部吸走。依姐是很喜歡做熊貓博士,但是學到後來我就發現,當我拿著字卡問她的時候,她好些字根本不認識。

題能做對,但字並不認識,意不意外?

想想看,每一課教5個漢字,就那麼十幾分鐘的課程,中間還摻雜了好些遊戲,孩子當下都不一定能全記得住,更別提過上一兩天再問。

所以後來我就給依姐的識字時間裡多加了一項——帶著依姐讀字卡,鞏固之前學的生字。我會選擇熊貓博士APP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有配套的字卡,她學到哪一課,我就問哪一課的字,方便複習。

教孩子認字,反覆記憶是萬變不離其宗的辦法。你可以選擇自己給孩子講,也可以尋求APP的輔助,但有一樣,一定要手把手帶著孩子去複習,而且是天天覆習,及時瞭解孩子到底記住了多少,沒記住就需要反覆拿字卡記憶。

否則什麼神仙APP都教不會孩子認字。

因為app認字原本就不是我的初衷,完全是為了讓依姐打發哥哥學四五快讀自己沒事兒乾的時間,所以疫情結束了之後,我便沒有再堅持讓依姐學熊貓博士,只是偶爾她有了興致,會自己開啟玩一下。

這小一年過去了,也不知道她還能記住多少個字,但有了大榮認字的經驗之後,我其實也不擔心,等到了依姐大班的時候,再把四五快讀操練起來就成了。

這一次我不會等到大班下半學期再開始四五快讀,大班伊始就會給依姐安排上,我們細水長流慢慢學,蹚過老大的幼小銜接之後,讓我更加從容。

對於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來說,需要做幼小銜接的內容很多,數學、英語、拼音、識字、書寫……每一樣都不可或缺,我一面替現在的孩子感到悲哀,一面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教育內卷的漩渦之中。

但正因為它的專案眾多,每一樣都是難啃的骨頭,我們才要更加清醒地分步驟來,因“娃”制宜,有主次、有先後的逐個擊破。

我把依姐的識字程序放在大班之後,並不是因為識字不重要,越早識字就越早形成自己閱讀的習慣,這其實是好事。但作為像我這樣的二胎媽,以及很多工作繁忙沒辦法按部就班、細水長流的職場媽媽來說,收縮戰線,打閃擊戰,是既不耽誤上學,又能快速既定目標的上上之選。

所以,我並不著急教依姐認字,大班之後再開始,一樣來的及。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生孩子後,你準備的最有用的東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