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豬爸爸去看望父母,回憶起小時候的事兒。母親對豬爸爸說:你小的時候,家裡是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你的成長環境不是很好。我跟你爸都很內疚,總想多彌補小時候對你們的虧欠!
聽了母親的話,豬爸爸百感交集。豬爸爸的性格受原生家庭影響,有很大的缺陷,內向、敏感、不擅言辭、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直到現在,一想起小時候被父母責罵的情景,豬爸爸內心還是很難原諒父母當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在自己有孩子之後,豬爸爸一直很關注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無論是學習到的教育、心理知識,還是自己的切身體驗,豬爸爸都認為:所有孩子身上的行為、心理問題都能從原生家庭的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就像遺傳基因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記得有一次輔導豬大寶做作業,反覆解釋給她聽幾遍後還是不會,豬爸爸就暴怒了,拿起字典就扔在地上。爺爺在旁邊說了一句:教孩子怎麼這麼沒耐心?氣頭上的豬爸爸立即回嘴:我小時候你不也這樣對我的嗎?氣得老爺子半晌說不出話,轉身回屋把門鎖上生悶氣去了。
今年春節期間,豬爸爸和母親敞開心扉談了自己的心結,說小時候很難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讚揚,感覺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做什麼都是錯的,幹什麼都要看父母臉色,事情本身幹得怎麼樣不重要,順著父母的脾氣才能不捱罵。這一直是豬爸爸心裡的陰影。
考大學的時候豬爸爸心想,終於能離開這個家了。可是自由的好日子沒過幾天,豬爸爸就發現自己離開父母什麼也不會。無能、無力的挫折感是大學時代豬爸爸印象最深的記憶。
母親聽完半晌無語。默默地流淚。沉默好一會兒,豬爸爸說:現在想想,其實父母已經把最好的東西給了我們。當年那個環境,要不是父母省吃儉用,逼著自己讀書、高考、上大學,豬爸爸不知道在哪個工地搬磚呢!
豬爸爸突然明白:父母那輩有自己的處境,作為後輩我們很難設身處地去理解他們的感受。無論如何,父母已經把他們能夠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給了我們,只是方式與我們理解的不一樣!
那一刻,豬爸爸終於能夠放下心結,轉而思考怎樣更好地對待自己的孩子。
現在的父母講究科學育兒,豬爸爸認為:方法固然重要,但是發自內心地對孩子的認同、鼓勵、信任才是自己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東西。就像父母當年逼著豬爸爸要上大學一樣,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供給孩子成長。時代不同,考量不同,愛與成長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