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孩子頭天晚上犯錯,為了不影響睡眠,我忍了;
早上,為了不影響吃早飯,忍了;
飯後終於忍不住,說了幾句——其實就兩三句,一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另一句表達自己的情緒。
閘門一開,頓時覺得一肚子憋屈,想要傾瀉;看看錶,再不走就遲到了,於是心有不甘地走了。
01別給“情緒發洩”太多時間還是上班好啊。
如果不上班,全職帶孩子,恐怕這通罵至少持續半個小時,兩個人都不痛快一整天。
事實上我就說了兩句,但這兩句已經把所有的意思都表達了:
第一是問題的性質,第二是我不高興。
再說下去,無非是這兩句話的無限發揮,和自己情緒的進一步宣洩;說得越多,孩子越煩。
如果不是上班這個節點帶有強制性,除非自控力超強,家長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無限地說下去,直到孩子號啕大哭,自己情緒崩潰。
很多人認為,這種情緒的宣洩,對心理健康有好處。心理學界的實驗,已經否定了這一點。透過哭、罵、打等方式宣洩,不是好辦法,甚至會更糟。
02為什麼一說就收不住?為什麼家長只要罵出第一句,除非有別的事情被迫離開,就收不住?
不僅家長,所有人都會這樣。
一開始懶得幹活,幹起來之後,卻停不下了;
本來不愛說話,發表了10分鐘的講話,結果收不住了,越說越多;
被人拖著到了籃球場,原定打半個小時,到時間後卻不想走了……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啟動效應”,即某個行為會對後續行為帶來持續影響。
就好比汽車引擎,先啟動電機,電機帶動發動機,發動機才開始持續執行。
這個“啟動器”,可能是和後續行為相似的行為,也可能是不同的行為。
前者比如,你對孩子的第一句責罵成了“啟動器”,情緒的蓋子被揭開,一發而不可收,持續地罵個不停。
後者——即不同的行為,也可能成為後續行為的啟動因子。這就有點奇妙了。
一項研究發現,即便只是一杯飲料,也會對一個人的情緒產生微妙的影響。
比如,如果你手裡拿的是熱飲料,就會比拿一杯冷飲料跟容易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一杯熱飲料,僅僅是手心的溫暖,就能讓你更多地感受到世界的溫暖。
為什麼寒冷、飢餓、疲倦的時候,你會對世界感到厭倦?這些小情緒,都會成為“即時世界觀”的啟動因子。
03給情緒一個積極的“啟動因子”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先假惺惺地在“準備階段”讓受試者“無意地”讀到一些帶有負面色彩的詞彙,比如:
莽撞,打斷,入侵,厚顏無恥,令人厭惡……
其實在“準備階段”,實驗已經開始了。
然後,進入實驗的“正式階段”。但其實,做什麼已經無關緊要了。緊要的是,在“正式階段”受試人員的態度。
因為無意中讀到那些負面色彩的詞彙,他們在實驗階段,打斷實驗組織者的頻率,明顯變高。
換句話說,這些詞彙,成了啟動因子,讓他們的後續行為變得粗魯了。
觀念被這些“粗魯的詞彙”啟用,在較長的時間內,影響到了他們的行為。
所以,為什麼最好趕在上班之前,“匆忙”地教訓孩子幾句算了?
原因很簡單,這幾句匆忙的教訓,很可能成為你情緒的啟動因子,讓你控制不住。最好有個截止點,讓你戛然而止。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匆忙”地教訓孩子,可能成為你工作情緒的啟動因子,導致上班情緒不佳。
為了彌補這一過失,最好找機會聽一段郭德綱的相聲,看個小笑話,用新的、積極的啟動因子,來啟動你的積極情緒。
事情是兩方面的:
第一,如果實在控制不住情緒,一定要有一個毅然決然的截止點(比如不能耽誤的上班時間);如果自控力較強,堅持“批評不超過3句話、時間少於1分鐘”的原則。
3句話、1分鐘,效果和1萬句、2小時,毫無二致。相信我,沒錯的。
第二,孩子出現問題,自己感到憋屈的時候,找一找比較溫暖、積極的啟動因子,比如相聲、讀書、音樂、運動等,等情緒平復了、積極了,再去和孩子談這件事。
如此,孩子接受起來容易得多,事情也不會搞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