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忙,忙得回家都沒精力再拿出拼音、漢字、古詩、哲學、科學、歷史、文化、英語、數學輪番給兒子灌輸點兒東西。所以最近,親子關係也格外融洽。

有一天,兒子跟我說,你看,你之前教我這個那個,我都學得不錯。我一高興就跟他說,你就是爸爸這輩子最大的作品。兒子因為得到了肯定表揚,很開心,但我一說完這話就後悔了。

這個節目,就是諷刺當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給孩子報了很多課外班,讓孩子連吃飯都得抽空吃;輔導作業喜歡著急上火,不顧孩子接受能力,常常揠苗助長的這些行為。兒子看得樂不可支,我看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我心虛地問他,爸爸平時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兒子倒是很大度地說,沒有啊。其實肯定是有,這個節目就是給包括我在內的家長們看的。真的有被諷刺到。

雖然我自認為並沒有給他報很多課外班,但是輔導作業的時候我那些種種行為,常常是讓自己後悔不迭,但當時就是難以自控。

前幾天一個刷上熱搜的新聞是,一個外賣小哥在商場彈鋼琴火了,然後一個媽媽看完小哥彈鋼琴後,受刺激了,決定不再逼孩子學鋼琴了。因為她突然覺得,就算孩子學會了琴棋書畫,“以後也只不過是在寫字樓裡的打工人而已!”

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網友發起了攻擊,說她是在歧視打工人之類的。但我從孩子家長的視角更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該不該給孩子這麼多負擔?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承認,很多給孩子報的課外班,並不是因為孩子喜歡,而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想要多給孩子未來找一條彎道超車的路。你要說他功利吧,那他會跟你說,我這是一種薰陶而已。

就拿學樂器來講,每天練好幾個小時的鋼琴,薰陶需要燻得這麼狠嗎?如果不是真有興趣、真有天賦的孩子,這種訓練還不是家長一廂情願地想要給孩子增加點兒技能,滿足自己關於孩子未來發展的心理安全感需要,又或者是滿足自己同輩攀比競爭的需要。

用腳後跟想想都知道,現在練樂器的孩子,95%以上只是在培養十幾二十年後學校社團或者公司年會的才藝展示而已。

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讓孩子在65歲之前唯一可以稍微輕鬆點兒的歲月裡,關在屋子裡苦練技術?

也許父母可以說這是在薰陶孩子的藝術感受力,但也可以說這是過早的讓孩子繃緊弦,為長期焦慮感埋下種子。

也許父母可以說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但也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付出這麼多努力依然技不如人,從心底裡產生挫敗和絕望。

當然,周杰倫歌詞唱了

小朋友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為什麼 別人在那看漫畫

我卻在學畫畫 對著鋼琴說話

別人在玩遊戲

我卻靠在牆壁揹我的 ABC

長大後我開始明白

為什麼我 跑得比別人快

飛得比別人高

將來大家看的都是我畫的漫畫

大家唱的都是 我寫的歌

周杰倫沒說的真相是,實際上95%以上的孩子,今天對著鋼琴說話,明天也只是更能聽懂別人寫的歌;今天奮力學畫畫,明天也就是能對著展覽看畫的時候能多說出個一二三來。僅此而已。

有意義嗎?有。需要從小就這麼課外班轟炸嗎?反正我覺得不需要。真要聽懂個音樂,會欣賞畫畫,對成年人來說,頂多一週就能速成。花幾年時間去苦練,還不是為了和人PK,彎道超車?

對於培養孩子的焦慮,其實是大人們關於自己競爭和階層躍升焦慮的投射,一半是怕孩子將來過不好,一半是怕自己老了過不好。

然而,培養孩子不是製造產品,不是不計成本地培養越多技能就越好。事實上,你給小米手機更新100個功能,它也不會變成iphone。

個人理解,孩子的成長,40%看天賦,你1個小時算不出來的題總有人1分鐘搞定,練是練不出來的;20%由家庭背景決定,這是一個人思維眼界和獲得資源能力的基礎;20%由習慣決定,這是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的領域;10%由老師等輔助因素決定,父母在這其中也可以發揮對教育資源的補充作用;10%由運氣決定。

所以,父母在這其中,也就是在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習慣,和輔助正規教育這部分有點兒用。25%頂天了。

剩下的事情,父母控制不了,也不應該嘗試去控制。父母製造不了優秀的娃兒,父母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孩子成長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環境。

別整天吵架,多陪陪孩子,多鼓勵支援孩子,比課外班和雞娃重要多了。

以前,我最討厭聽誰跟我說,那誰誰怎麼怎麼學的,你得多向他學習。幸好,我父母從不這麼對我說。

每個人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你非讓我拿我的短板和別人的長板去對標?對不起,學不來。有這功夫我還不如多把自己的長板發揮發揮。

所以,我不對兒子說,那誰誰怎麼怎麼好,你得多向他學習。希望他也不會對我說,你看誰家爸爸特別厲害特別能掙錢,你得向他學習。

人,最終要過的都是自己那關。

進了哈佛耶魯,也有承受不了壓力得抑鬱症的。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和自我和解,享受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兒子每次都讓我評價他畫的畫怎麼樣。我大部分時候都說,你自己滿意就好。

真的,孩子這一輩子也是這樣,他自己滿意就好。

所以我特後悔跟他說,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作品。不,你不是我的作品,你是你自己的作品。

孩子不是父母的產品,孩子只是藉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請他們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如此而已。

當然,父母對孩子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佛系。畢竟這還是一個考試的社會,一個競爭的社會。

但我覺得父母不能把孩子讀什麼大學作為培養孩子的主要目標。說實話,周圍比我教育背景好的人很多,但我並不感到其中絕大部分人算得上是比我更好的人,也並不覺得我就是比那些更一般學校出來的人更好的人。非要比較,我會用自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來評價,這就更和學校背景無關了。

之前劉瑜說,她的孩子正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網友都罵她凡爾賽,說你一個清華教授的孩子,上著最好的小學,有最好的家庭教育,哪裡普通了?

我理解,她要表達的意思,無非是在家庭背景這20%先天決定的基礎和10%的教育條件之外,孩子剩下的70%和別人比,都很普通。

人只有一輩子,人活著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能有幾個人活著的目標是為了死後有個震古爍今的歷史評價?所以對應的,培養孩子也不應該是結果導向的,而應該是過程導向的。培養一個完整、健康、樂觀、堅韌的人,不就很好了嗎?

如果說我奮鬥是為了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條件。那我想這個條件不主要是讓他能在競爭中怎麼佔據更有利位置的條件,而是讓他可以更不焦慮更從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條件。

理想中,培養孩子的方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足矣。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還是希望父母在培養孩子中多一些哲學思維,少一些技術思維。願將來的社會多一分滿足平和,少一分焦慮戾氣。

11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你是男子漢不許哭”?比起男子氣概,父母更該告訴兒子這6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