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不過當孩子在外面可就不是這樣了。
因此,自從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之後,家長們就總是忍不住要擔心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受欺負。
小穆便是如此,儘管4歲的女兒已經不是第一年上幼兒園了,家裡人還是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了回家又不敢跟家裡人說。
一天晚上小穆給女兒洗澡時便發現孩子的頭上腫了一個包,肩膀上也輕了一塊,小穆趕緊詢問孩子怎麼回事。
這才知道,原來當天女兒在幼兒園遭到了一個小霸王的推搡,反覆被撞到牆上才會這樣。
小穆詳細地和女兒瞭解了情況,得知女兒並沒有打回去,而是選擇跑到了老師身邊。
第二天小穆到幼兒園說明情況,要求檢視監控,發現當時的情況確實與女兒所說的一致,便要求與欺負人的男孩家長一起談談。
質問對方家長,但凡我家孩子還手了,到時候結果誰來承擔。最後小男孩向女兒道了歉,但小穆還是擔心女兒遭到報復。
於是經常像女兒和老師瞭解班裡的情況,得知經過那次的事情後,小男孩也沒有以前那麼調皮了,變乖巧了很多,小穆和家裡人才算是比較放心了。
不得不說,小穆的處理方式十分明智。面對孩子在外受欺負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鼓勵孩子直接打回去,或者處理的時候情緒過激,其實這都不是最佳選擇。
關心則亂,但面對孩子被欺負的情況,家長還需冷靜處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受欺負家長忍不住,再心疼也記住這5點,否則反而害自家娃不要告訴孩子打回去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受了欺負就應該立刻還手打回去,不然吃了虧,成軟柿子了以後更是要被人欺負,而且小孩子沒多大力氣,打回去也無所謂。
這樣的想法不僅不對還很危險,此前一所幼兒園就曾發生過這樣的慘案。一個孩子受到欺負後奮力反抗,還手時不小心將人推下臺階,導致對方腦部受了重傷。
原本的佔理的受害方反而成為了加害方,不僅賠了很多錢,孩子還要遭受非議。
而且家長長期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孩子也會變得爭強好勝,崇尚武力,性格上變得暴戾,實在是不可取。
先了解事情真相
孩子雖小,但孩子之間的糾紛有時候也並不簡單。當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雙方的說法往往互相矛盾,都把對方歸為了過錯方。
這時候家長不加分辨地和對方爭論,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雙方都更激動。因此,發現孩子受欺負了以後。
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瞭解事情真相,自家孩子是否有錯在先,兩個孩子是否只是鬧著玩不小心受傷等,然後再分別處理。
聽取第三方處理意見
原因就在於,家長心急保護孩子,又總是把老師當作是和稀泥的,把其他孩子看成是拉偏架的。
對第三方的意見就充耳不聞,一味地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如果家長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處理問題,那麼可想而知,雙方家長和老師都很難進行真正的溝通。
處理時不易太激動
當孩子身上受傷了,家長第一反應是心疼,想給孩子討回公道。比如之前在公園,家長們都帶著孩子玩。
一個孩子不小心踩了另一個孩子一腳,雙方本來都沒放在心上,可兩邊的父母卻很是激動,甚至在孩子面前直接打起了架,反而成為了反面教材。
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可大可小,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家長放任激動情緒繼續發酵,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注意孩子是否留下心理創傷
身體上的創傷是可以的,是會癒合的,但孩子內心的感受卻是不可見的。霸凌對於孩子的傷害往往是心靈大於身體,一些小時候有過被欺負經歷的人,可能成年以後都無法走出陰影。
因此,在解決矛盾後,家長也要多關心孩子的情緒和性格變化,多安慰安慰孩子,陪陪孩子。
除此之外,在孩子受欺負了以後,家長還要記住,別對孩子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樣的話,否則會給孩子施加負罪感,也是辜負了孩子的信任,以後孩子很難再對家長說真心話了。
孩子之間有點小磕碰很正常,家長不必過度緊張,但如果孩子真是遭受了霸凌,家長也要為孩子撐起一片天。大家的孩子在外受過欺負麼,大家又是如何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