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寶寶開始學講話的時候,為了避免她過年見人不願喊的情況,我早早就教她“嬸嬸”,“阿姨”,“叔叔”,“伯伯”;等等的稱呼語了。當時很自信,覺得寶寶平時熟練了這些詞,過年見了人自然就會願意喊。
一直到一天,和閨蜜聊起寶寶喊人的問題。她寶寶上了幼兒園小班,平時在幼兒園也學習了禮貌用語,見了老師也能喊;但很奇怪的是,過年見了親戚就不願喊。當時她家人還嫌有些丟臉,當面責備了孩子。
閨蜜向我訴苦時我才突然想到,孩子喊人的問題,不是我想的“會說”,就能喊,應該還有其他的心理因素影響。
這麼些年過來,我積累了三招幫助孩子破冰的辦法。今兒正好過年,應節給大家分享分享,撿走不謝哈!
孩子不願喊人的原因
這裡先提前說哈,孩子不願喊人,不是大人想象的“禮貌”問題。孩子不願喊人,不是孩子不禮貌,也不是不聽話;而是孩子一種正常的心理防備。
大人要以幫助孩子的心態去面對。
想想當孩子才3個月大的時候,是不是誰抱都可以?3個月後就慢慢開始挑人了。等到5個月的時候,除了撫養者外,其他人抱就容易哭了。這個“認生”,相信寶爸寶媽們都是經歷過的。
這“認生 ” ,其實就是寶寶對不熟悉磁場帶來的不適產生的抗拒。
那麼同樣的道理,當寶寶接觸平時沒怎麼見過面的親戚,寶寶也會有“適應 ” 的過程的。這“適應”的過程,是自我保護的需要。在這過程中,寶寶會觀察大人和親戚的互動,從而慢慢去接受這個“陌生的親戚”。
這是一種心理過程;俗話說的“怕生”。
有些孩子外向大膽些,這個過程就會短;給到大人的感覺是這孩子比較快能學會喊人。
有些孩子內向敏感些,這個過程就會相對長些。直觀感受是學喊人比較慢。
這時候,也許有爸爸媽媽會問: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還願意喊,再長大些又不願意了,為什麼呢?”
出現這種“倒退”現象,也不必意外,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因為孩子還小些的時候,自我意識不強,加上是在語言的模仿階段,孩子其實是模仿大人說話在“喊人”;此刻孩子的心裡並沒有清晰的“喊人”意識;等到2歲多時,自我意識發展了,此時會更注重內在的感受,會更傾向於等自己能舒服喊人的時候再喊。
要注意的是,孩子出現“倒退”現象的時候,內心往往對陌生人是有焦慮的哦!也就是說,“倒退”現象出現時,往往孩子就處在怕生期。
所以這種“倒退”現象出現後,大人切不可著急而數落孩子哦!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理解和引導。
如何破冰?
01---提前告訴孩子做好準備
在心理學上這稱為系統脫敏法。
簡單來講,就是提前幾天,在陪寶寶玩的時候就告訴寶寶過幾天將要進行什麼樣的活動,會見到好多親戚。
描述的場景和人物都要儘可能詳細一些。
如果正好有要見的親戚的照片,可以拿給寶寶看。
同時,如果能找到合適主題的繪本也可以讀給寶寶聽,讓寶寶透過繪本形象地感受過年熱鬧的環境氛圍。
描述完後,再告訴寶寶,這些大人都是我們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見面要先打招呼,小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是喊人。
這樣,孩子就有個印象了,喊人是習俗,是和人打招呼的方式。
總之,讓孩子提前知道,提前有心裡的準備。當孩子能有機會提前做好準備時,他們面對陌生的親戚自然就會更放鬆自然;而當他們能更放鬆自然時,自然會更容易喊出口。
02---家長的榜樣力量
要想孩子見面能會喊人,爸爸媽媽就得要做好榜樣的示範。比如,在和朋友見面時,主動地問好打招呼;在拜見或者遇到長輩時,尊敬地問候;而當遇到晚輩主動和我們打招呼時,也一定要禮貌地迴應。
這就是身教。
雖然一時半會兒寶寶不能體會,但寶寶在這樣的氛圍熏習久了,自然就潛移默化,把見面打招呼當成最平常不過的事兒。這樣寶寶的禮貌意識就培養起來了。
意識培養起來後,隨著寶寶的自然成長到他們突破了自我保護的機制後,自然就成了一個愛喊人的小孩。
我一個閨蜜的小孩就是這樣。閨蜜小孩天生性格偏內向,到幼兒園中班才開始喊人。閨蜜也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堅持自己做好榜樣。等到孩子成長到足夠大了,自然就開口喊人了;而且喊人時還面帶笑容,看起來落落大方。
03---培養起孩子開朗的性格
前面講過,孩子喊不喊人,跟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關。說白了,就是有怕生時往往不願喊,不怕生時往往喊的出來。
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解決怕生的問題。
很多有經驗的老人都知道,孩子要不怕生,就得多出來跟人玩。
確實是這樣的。
經常出來跟其他孩子玩的小孩比起呆在家裡少出門的寶寶是顯得更開朗大方些的。
這說明,孩子是大方還是內向受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
所以,平時帶寶寶的時候,要多鼓勵寶寶去結交新朋友,這樣時間長了,社交能力也會提升。當我們看到寶寶社交能力提升時,也千萬別忘記給予寶寶鼓勵哦!
寫在最後
當寶寶不願意喊人的時候,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抱以耐心、接受和尊重的態度,慢慢引導。切不可一時心急而數落寶寶,這樣會起相反效果的哦!
事實上所有的孩子都一樣,有家庭氛圍的薰陶,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最後都是能明白喊人的意義並做得很好的。
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故事?
快來寫下你的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