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看了很多育兒書籍,學了很多育兒經驗,聽了很多專家講課,但是對他們如何教育孩子好像並沒有什麼影響,平常該怎麼教還是怎麼教,該生氣還是生氣,該打罵還是打罵。平時學的各種育兒技巧、方法,一到用的時候就全忘光了。學了等於白學,一點用也沒有。

是不是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覺?

其實有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因為嚴格說來,大多數父母學的只是育兒技巧。

為父母在平常教育孩子時,都是遇到的一個個具體問題,比如說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孩子愛玩手機怎麼辦,孩子叛逆怎麼辦,如何讓孩子喜歡閱讀……針對一個個具體的問題,父母尋求具體的解決辦法。這些方法當然都是一些育兒技巧。

那為什麼看起來彷彿很有效的育兒技巧,在具體使用時就沒有效果,或者說父母學了就忘,到用的時候就記不起來呢?

為什麼看似很好用的育兒技巧卻不怎麼好用

其實這並不奇怪,有3方面原因:

首先,我們更容易受情緒控制,採用最本能的教育方法

父母在學習技巧之前,往往本身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習慣性的教育方法。

而當面對孩子問題時,父母往往容易情緒失控,一旦失控,人們就會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也就遵循自己的本能行事。這時候,人們就會下意識地採用自己最習慣也是最擅長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也就把自己之前學過的育兒技巧和方法忘得一乾二淨了,當然也就用不出來。

其次,技巧是需要訓練的

任何一種技巧的掌握都必須要經過長期的訓練,而父母恰恰也從來沒有對自己所學的技巧進行過專門訓練。

就拿共情來說吧,很多父母都知道這個育兒技巧,可以幫助父母跟孩子更好的建立聯結,進而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教育孩子。大多數父母即使知道這個技能,但卻從來沒有訓練過,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使用。

越是不用,就越是不熟練,也就越是用不出來。最終技巧知道的很多,但是一到關鍵時候,也就用不出來了。就像那些打拳擊的,哪個不是千錘百煉下才變成了身體的一種自然反應?

其次,技巧是建立在相應的理念基礎上的

上面兩個因素可以說是直接因素,而這一點我認為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有的育兒技巧背後其實都是有一個教育理念,正是基於這個教育理念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育兒技巧。比如說正是因為尊重孩子,所以父母對孩子才不打不罵;也正是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所以父母打孩子就是天經地義。

因為我們的教育理念沒變,所以面對問題時我們會首先由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生成的教育方法,絕不會說從這個教育理念下,突然蹦出另一套理念下的教育方法。或者說,即使此時我們尚存理智,靠強大的自控力想起了另一套理念下的育兒技巧,並且用出來了,但是因為跟我們本身的教育理念不契合,父母就會感覺用著彆扭,而孩子也覺得父母彆扭、

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同一的,不可能說一套做一套,即使你會表演,掩飾得再好,在細節上也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暴露出來。而技巧就是具體的行為,如果教育思想不改變,那麼我們就很難採用另一套教育技巧。

就好比練武,不同的武術對應著不同的使用技巧。你很難直接把另一套武術的技巧嫁接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武術上,不然用出來就感覺特別彆扭。

大多數父母用的什麼教育理念?

現在我們明白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看似好用的育兒技巧卻用不出來的根本原因了,那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大多數父母都是採用了什麼樣的教育思想?

你們發現了沒,大多數父母面臨的教育問題其實都差不多,比如說孩子都愛叛逆,都不願意寫作業,都不愛學習等等,這也就是說他們採用的教育理念應該是相同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多數父母都是使用以“自我為中心”的“否定式”教育理念。

什麼意思呢?

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更多的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待孩子問題,進而給出教育方法。比如說我們看到孩子磨嘰,從父母的“自我”角度來看,孩子就是在磨嘰。但是如果換位思考,換到孩子的角度,孩子會覺得自己“磨嘰”嗎?不會的。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磨嘰了,早就變得積極了。所以如果換到“孩子”角度,父母就不會說孩子磨嘰了。

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角度符合人的本能,畢竟每個人都是從自我角度看問題的。這看似合理的本能在教育孩子上卻存在巨大的問題。因為“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我們潛意識的會考慮自己的利益,爭取以最小的支出獲得最大的收穫。這種本能反應在教育孩子上,我們就會習慣“否定”孩子:看到孩子的缺點不足,我們就直接指出來,否定它們,要求孩子改變。

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自己不用自己努力,只需要動動嘴皮子逼著別人努力,就可以享受勝利的果實,還有比這更好的教育方式嗎?沒有了,這種教育方法是最簡單省力的

所以全天下的父母,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這種“否定式教育”。而“否定式教育”出發點並不是為了孩子好,因此這種教育理念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教育問題。

因為這種教育理念是在否定孩子,而誰又喜歡被別人否定呢?孩子不喜歡被否定又怎麼會配合父母,聽父母的話呢?所以叛逆對抗成了“否定式教育”的必然。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很多家庭中孩子喜歡叛逆了吧?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父母採用的這種教育理念必然會導致這樣的問題。

那怎麼辦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以父母為中心的“否定式教育”,而是採用以孩子為中心的“肯定式教育”。

當我們以孩子為中心時,我們就可以換位思考地看待孩子的問題,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當然也就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肯定式教育”就是關注孩子的優點或者表現好的地方,然後透過肯定、表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從而讓孩子從好走向更好。

以孩子寫作業磨嘰為例,如果我們用“否定式教育”,我們就只會簡單地批評指責孩子的磨嘰,要求孩子自己解決磨嘰問題。在這過程中,父母並沒有提供多少幫助,只是在講大道理、批評指責孩子。這種批評指責,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磨嘰,覺得自己無能。即使他們曾經努力過,但是卻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畢竟動嘴可比動手容易多了),所以最終他們就徹底絕望了,覺得自己不行,也就徹底的破罐子破摔,不再想解決磨嘰問題了,因為努力也沒用。

總結

父母可以翻看下自己學習過的各種育兒技巧,是不是都是建立在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要求多理解孩子,多肯定表揚孩子?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親子閱讀整三年 我們的每日閱讀是怎麼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