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我的幾位來訪者,因為疫情居家辦公,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與子女好好溝通的機會。然而事與願違,多數情況下,孩子們的反應很冷淡。問一句,敷衍一句,問多了扭頭就走。

他們很困惑:“家長為你操碎了心,每天起早貪黑照顧你,你咋一句話都聽不進去呢?”

他們對孩子不解的背後,也藏著一句沒有說出口的話:“不識好歹。”

其實不僅是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即便成年人在外面遇到再苦再難的事,也不願意告訴父母。

我有位在京創業的來訪者,去年創業失敗後一度經濟拮据,但父母對此一無所知。他說,不敢跟父母提及此事。以他們過往的溝通模式來看,父母大機率會說這樣的話:“當初勸你在單位穩穩當當幹,你非要出來自己幹,現在好了,完犢子了。”

大部分人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是因為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著急處理與你有關的事,卻沒有處理你的感受。

02

龍應臺有一篇文章叫《母親節》。在文章中她提及,她問兒子安德烈為什麼不願意和自己溝通,安德烈就在母親節那天給她發了一幅名字叫《與母親的典型對話》的漫畫做禮物。

漫畫的內容是這樣的: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是鮪魚呀。”

她說:“我加了芹菜。”

我說:“我不愛吃魚。”

她說:“可是吃魚很健康。”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你就試試看嘛。”

所以我就吃了,嚐了一點點。之後,她說:“怎麼樣,好吃嗎?”

我說:“不喜歡,媽,我真的不愛吃魚。”

她說:“那下次試試鮭魚。你現在不多吃也好,我們反正要去餐廳。”

我說:“好,可以走了。”

她說:“你不多穿點衣服?”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我幫你拿一件?”

我說:“我剛剛出去過,媽媽,外面真的一點也不冷。”

她說:“唉,好吧。等一下就會變冷,你這麼堅持,等著瞧吧,待會兒會凍死…”

父母總是抱怨為什麼自己的話,孩子一點都聽不進去,卻沒有意識到可能是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我們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用過來人的大道理代替平等的交流,急於做出評價,慢慢地,孩子就不願意說了。

03

我後來還見識到一些挑剔的父母,他們很執著地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差評師”的角色。

有一個綜藝節目叫《少年說》,讓中小學生透過節目向父母傾吐自己的心聲和訴求,緩解心理壓力。

其中一期,有個女生控訴母親總拿自己和其他同學比,自己的努力母親從來看不到。

在節目中,母親仍然強勢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她說不打擊女兒她就會飄。女兒哭訴,自己不喜歡總是被打擊,會讓她覺得自己很差。

母親還是聽不見女兒的聲音,她強調自己都是為女兒好:“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最後溝通失敗,女兒哭著下了臺。

這樣的孩子,他們有現實的父母,卻沒有能給予她強大精神動力的父母。他們的內心是孤獨的。

卡耐基說過: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傾聽是一種能力,為人父母,我們真的應該學會好好傾聽,與孩子順暢地溝通。

其實,這點並沒有那麼困難。攏共分兩步。

第一步,給孩子營造一個願意傾訴的場景。放下急於判斷,急於給建議的慾望,專注地傾聽孩子的訴求。

第二步,對孩子的訴求給予迴應。如果你覺得語言匱乏,不知道說些什麼好,只需要摸摸TA的頭,攬過TA的肩,抱一抱TA。

親子關係,無須講那麼多大道理,無外乎兩點:撫慰心靈,渲染積極情緒。

以上。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婚後第二年——悲劇加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