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年過年時,我深刻地感覺到沒了以前過年時激動熱鬧的氛圍,反而變成一種“煩心事”。而這些煩心事很多都源自於孩童,同時我也看到了一個親戚家患有抽動症的小孩,他的病因是什麼。
可能我的理解很淺薄,但這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在這一方面犯錯,希望今天要說的內容,能被“爸爸媽媽”們重視起來,讓你的孩子遠離抽動症。
無視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會被大人說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懂什麼”,“小孩子哄一鬨就好了”。
像這樣的一些言論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比如我小時候上學桌子磕到腰,雖然沒有怎樣但我跟父母說了我腰疼後,父母最為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小屁孩哪有腰”。
這就導致現在一些小孩說自己腰不舒服,我也會不由自主地說出“小孩子哪有腰”
在我年紀還小的時候,這成了困惑我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的腰去哪了?
可我父母不知道的是,當時我已經學會了思考,當我意識到他們是在敷衍我時,我則對他們類似的話嗤之以鼻,因為同樣的理由再說就是糊弄了。
相同的,類似的話我在很多地方都聽過。
而不相同的是,很多小孩對這類言辭所表現出的反應則截然不同。有的小孩會表現的抗拒,認為自己被輕視。
而另一種就是咱們今天重點講的,那就是預設,因為這一類小孩在得到回答前內心抱有得到重視和嚴肅的回答,而非是一句敷衍了事。
而我們親戚家的小孩就是如此,他患有抽動症的事情也不是最近才知道,家人都是略表關心後就不再提及。
不過,這小孩因為抽動症變得怕生不願與其他人接觸,當所有的小孩都在一塊看動畫片時,他卻始終倚在母親的身邊。
往往此時,他就成了繞不開的話題,他母親是一個點典型的中國式母親,在外人面前說著自己孩子的壞毛病,與其說讓親戚們幫忙出主意,倒不如說是把這孩子的隱私公示與眾,在眾目睽睽之下揭開孩子的遮羞布。
而那孩子因為自己的問題被公之於眾,羞憤之下不一會兒便紅了眼眶,但天生性格膽怯又不敢反抗,只能推著母親的腿讓其不要再說下去了。
掌控因為小孩的推動讓母親有些心煩了,便抬手在他背上輕輕打了一下,嚴肅的說道:“一天天就知道鬧,你看看你哥哥姐姐都老實的看電視,你怎麼這麼粘人呢?!”說罷腿上用力把他給推開了。
我聽到這,不由得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只能暗歎原生家庭尤其是中國式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而這位母親對於自己的孩子,她是持有絕對的掌控權,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在她認知中孩子在沒有成長之前,是不能觸犯自己的權威,而他的權威在於內心中假定自己的付出是對孩子未來的保障。
為了這個保障,有些家長不僅僅是對於自由的限制,更是對於心理上進行強制的干預,更甚者會以體罰來彰顯自己的權威。
不過諷刺的是,這種保障往往會在未來變成一次次的失望,她會發現她跟孩子越來越陌生,於是就有了掌控的第二階段。
所謂掌控,絕非是我體型比你強壯,我是你的父母可以在預設為對你好的前提下可以對你掌控和處罰,而是多個層面的捆綁。
這個捆綁讓其在不情願的前提下,依然無計可施,只能被迫放棄自己原來的堅持。它也是當今社會最為常見的...情感綁架。
細想一下,這是一個多麼自私的行為,在個人的情感理解中可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他能在以後出人頭地,能有個穩定的工作和美滿的家庭。
可你要理解,世界上從來都沒有平等一說,你越是對其壓制換來不會是平等的成果,而是你壓制之下的後果。
我親戚這個就是典型的例子,自始至終她也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行為是導致孩子患上抽動症原因,她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方式和方法都是錯的。
她讓孩子生活在一個不平等、不自由的環境下,那麼他就無從選擇,要麼在強壓下心理受到傷害,患上了抽動症等一些心理上的疾病,要不就是產生叛逆人格。
結語:孩子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家長們的重視,卻把成績下降歸結於其他問題,從自身出發去看待問題,多溝通,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