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先區別一下“特長”和“興趣愛好”。只有明顯高於同齡人的某項技能才叫特長,比如同事家的孩子在幼兒園得了全市國際象棋的第一名。有這樣的特長至少說明孩子在某一方面是有天賦的。至於能在幼升小過程中幫上多大忙,就要看每個學校的喜好了。絕大多數孩子的“特長”都只是興趣愛好。這個年齡段學習能力比較強,給孩子接觸不同專案的 機會,再選擇其中適合自己孩子的專案堅持下去。

每個家長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的標準和目的都不盡相同。我的想法是通過興趣班的學習和練習達到塑造性格(比如堅韌自律、不畏困難)、培養習慣(比如專注、高效)和享受生活(比如陶冶情操、結交朋友)的目的。我們家是11年7月男孩,現在主要是運動類的興趣班。跆拳道,可以懂得禮儀、堅韌和培養男子氣概,順便培養四肢協調。圍棋,可以懂得區域性與大局的辯證關係,培養專注力。乒乓球,在少體校訓練,可以培養心理承受能力(體校教練水平高,但說話很凶,每個小朋友都被說哭過)、競爭意識(從二年級開始要打比賽)、手眼協調、保護視力、也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幼兒園階段主要是啟蒙,少體校主要抓一年級到三年級,後面有成才機會的往更高級別體校輸送。雖然不打算走乒乓專業路線,但有了這三年的童子功,大部分成年人就都不是對手了)。樂高,可以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歡樂高,但我們家這位感覺一般,所以用完已經購買的課時就不打算再續報了)。假期班的時候,給小朋友上過繪畫的課,啟蒙一下。後面再開始音樂方面的學習,學點兒樂理知識,學一門樂器。將來能欣賞音樂、能唱的稍微專業一些,如果能自己寫個小曲兒什麼的,就更好了。

需要說明的是,參加這些興趣班,最好是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基礎。我和孩子媽媽興趣愛好都比較多,特別是運動和音樂方面,所以孩子現在對運動非常感興趣。除了圍棋、跆拳道和乒乓,還喜歡足球(幼兒園每週有外教的足球課)和網球(因為和乒乓球動作衝突,所以現在很少打,等後面乒乓動作固定了,再跟教練學學網球,網球也是一項很好的社交運動)。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不是讓孩子參加了某個專案的興趣班就一定能達到預定的目的。家長要觀察孩子在興趣班上的表現,下課後對錶現好的給予肯定和表揚,對於需要改進的地方,要提出建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這比具體學到什麼動作更重要。比如,在跆拳道課上,我發現小朋友們坐在墊子上聽教練講解動作的時候,只有我兒子的坐姿非常規範,聽得也很專注,而其他小朋友則東倒西歪、手上小動作不斷。下課後,我就表揚兒子這一點做的好,最後還不忘補充,“除非老師明確說可以隨便坐,否則坐姿一定要規範,這是對老師的尊重,也讓自己可以專注地聽講。”再比如,兒子在體校乒乓訓練中,比其他多數小朋友球感要好一些,因此教練會給他提更高的要求。多數小朋友還在糾正攻球時揮拍動作的時候,教練已經讓他注意重心的轉移、轉腰是否到位,以及加快給球的頻率了。但即便如此,兒子有個別時候也會有畏難情緒,說不想練球了。這個時候,我就問他為什麼?原來是因為教練要求高了,他做不到也會挨批,從而自信心受挫。知道原因,我就一方面告訴他教練在和我溝通時對他的認可,以及告訴他遇到困難時應該怎麼做。當時正好陪他背唐詩背到王昌齡的《從軍行》。我就借用其中的詩句鼓勵他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破Murano終不還”的勇氣和魄力。

小朋友進入小學後,學習上面需要佔用一定的時間,這個時候要看孩子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從而判斷還有多少時間給這些興趣班。如果時間不夠,那必須做一些取捨。但從我的角度來看,花在學習具體知識上的時間儘量少,確保跟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就好,不超前學。小學階段把基礎打紮實,把學習習慣培養好,就夠了。真正的天才很少,多數孩子的智商差別都不大,差就差在學習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上了。還有就是,從小打大學習上比較順利的小朋友,中間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性格上會有一些弱點(如果不是缺陷的話)。那些弱點都需要他在進入社會後改正或者提高完善。從這個角度講,“總考第一名”不見得都是好事。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談很久也很有爭議的話題了。這裡暫時打住。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幼兒園老師讓畫車標,孩子畫四個圈交上去,寶爸硬著頭皮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