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講究“留白”,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寫字,這樣主體的書法形象才能鮮明凸顯出來。把這種智慧借鑑到家庭教育中,就是給孩子“自我成長”留下空間。
因為急於培養有出息的孩子,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害怕孩子輸在中考、高考中,家長們十分用心用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而成就孩子……這本沒有錯,是十分可貴、人人可以理解的。“可令天下父母心”一語道破了家長的期望和辛勞。
先談認識。
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兩個重要的維度:“自為”和“自律”。
“自為”就是主動作為、主動做事的能力,就是“踩油門”的能力;“自律”就是自我節制、自我約束的能力,也就是“踩剎車”的能力。人的一生既要“踩油門”又要“踩剎車”,學生也不例外。學習好、表現好的孩子、或者說有出息的孩子都有這樣的能力,正確的事大膽做、踩油門,不該做的事,自我約束,能夠踩剎車。既能積極主動又能自我約束,這樣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肯定沒問題。不僅學業上受用,一生也受用!就不會出現小學優秀,初中中流,高中落後的情況,相反,會越來越優秀。
很顯然,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從小習得和培養的,家長有意識的培養,絕對會提升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培養的關鍵就是“留白”——“給孩子的‘自為’、‘自律’留下成長的空間”!不是一味地包辦代替、一味地關愛操心、一味地不放心、一味地要全程安排、一味地指手劃腳、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填滿孩子的全部生活……而是要給孩子的“自我成長留”下可貴的空間。
這個“空間”怎麼“留”?下面談操作。
總的原則是:先“他為”後“自為”;先“他律”後“自律”。
總的策略是:循序漸進、適時放手;有意引導、及時指點;能力漸強,空間越大。鼓勵嘗試,允許犯錯。
孩子小的時候,自理能力很弱,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和服務,不能放手,放手讓孩子去做他能做的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當孩子能力漸強,該放手時要及時放手,這就是“循序漸進,適時放手”。就是,先“幫他做”、後“指導做”、最後“自己做”(“自為”)
隨著孩子的成長,自理、自控、自為的能力逐步增長,這時候家長要清醒地順應孩子的這種成長變化,有意識地引導、指導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從吃喝拉撒睡開始,做不好沒關係,遇到困難及時幫助解決,堅持這樣做,既釋放了孩子本身的成長能量,孩子的“自為”能力也會越來越強。能力越強,留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要越大,就像養魚,小魚小缸養,大魚大缸養,棟樑之才就像大魚,只有放在河裡、江裡、湖裡、海里去養。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善於“放”,善於把握“放”的時機。要有耐心,要容許不完美、容許犯錯。有時還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主動嘗試去做他從來沒有做過的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客觀上,是父母為了謀生顧不上照料孩子,孩子從小要儘量自理,還要幫父母幹活,無意間也就培養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律”能力的培養也是這樣。孩子小、不知危險、不懂規矩、不明是非,為什麼非得這樣而不能那樣,一時半會兒還說不清,說了也不明白,離不開父母的“管”,只能是先強制“他律”。慢慢地隨著孩子的忍耐、剋制等自控能力的增長,要不失時機地引導鼓勵孩子自己約束自己,學會“自律”。“引導”就是透過教育讓他自己能夠辨別是非、知道不對就能主動踩剎車。“鼓勵”就是家長要充分認識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對孩子的“自律”表現,及時地進行表揚強化,能夠讓孩子從這種自我約束中得到好處、嚐到甜頭,逐漸由“他律”走向“自律”。
需要家長明白的是,“自律”能力的培養,是在反反覆覆的實踐中養成的,是在不斷試錯中確立的,特別需要家長有“留白”的智慧,也特別考驗家長的耐心和容忍度。
有些強勢家長,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強力管束能夠讓孩子“規規矩矩”“不調皮”“不惹事”,是的,表面上看,家長多半能達到了目的,但背後隱藏的問題很多。“他律”太過,不只是極大地遏制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更糟糕的是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帶來危害。還有,很多家長善於“緊”而不善於“放”。
那麼,“放不開”的原因是什麼,“他律”太過的危害有哪些,我們下篇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