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們常聽人說,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或者父母就是孩子的朋友……那麼在你看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到底應該是什麼角色呢?百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心理學專家葉壯老師提出了他的看法。

你好,我叫葉壯。

我是一名專攻家庭微觀關係領域的心理學人,基於心理學的教養方法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時,我已為人父,大兒子今年四歲,正處於給心理素養打基礎的重要年齡段,二兒子則剛出生沒多久。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對為人父母的一些看法,既從心理學的科學角度,又有身為一線父母設身處地的真實感悟。

葉壯

心理學專欄撰稿人/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中科院心理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愛丁堡大學兒童與青少年臨床心理學認證

《21招,讓孩子獨立》作者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會員

1.

父母的角色,其實是“陪練”

我一直不認為父母的角色是老師,在教育領域從業多年,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這樣的話,我從來都沒說過。

我不說,是因為我不信。父母跟老師,本來就不一樣。與此同時,我也不認為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更不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管理者、教練或老闆。

父母就是父母,如果一定要給“父母”的定位找一個近似角色的話,我覺得是“陪練”。

原因有四。陪練存在的目的,是讓選手成長,父母養育孩子的目的,也是讓孩子成長。成長不同於成功和成熟。成功意味著你擁有了為他人所認可的大量資源,比如有錢的成功企業家,有知識的成功教授,有無數肯拼命的小弟的黑道大哥。至於成熟,則意味著對事物有了更深更廣的認識,並依此指導行為,從舉止浮誇到深有城府,從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到話不說滿事不做絕,這叫成熟。而成長則意味著獨立資本的積累,人能夠依託著好習慣,憑著自主性融入社會,這叫做成長了,成人了。

要想成長,得練,而練的道路孤獨、坎坷、危險,所以才要有陪練。這條路難走,少有人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的陪伴左右,所以通常,只能當爹媽的親力親為。

不過還有一點,陪練當然希望運動員優秀,而這種優秀,恰恰依託於陪練本身的高質量與不留情。放水的陪練,陪不出來快速成長的運動員。一如溺愛的家長,打造不出堅強的孩子。作為成年人,你我往往會不經意說出“都不容易”這四個字。職場,房貸,交通堵塞,哪個是以你意志為轉移的小事?生活不曾放過我們,放心,我們孩子在成年後的生活,生活恐怕也照樣不會放過他們。培養孩子獨立,就愈發因此顯得迫在眉睫。自然而然地,為人父母,也要用正確的方式,高質量地站在孩子身邊,讓他們先從門縫裡看看,真實世界的樣子,再用後面這十幾年的時間,幫他開啟這道門。

除此之外,陪練能指出你哪裡有缺陷,能讓你知道自己哪裡待改善,但他本人不能幫你去彌補缺陷查漏補缺,這些工作,最後還是你自己要來做。在不恰當的年齡段,還幫孩子餵飯,陪孩子入睡,給孩子穿衣,是非常多家庭的真實寫照。然而,孩子在長,你在變老。

三十多歲的人能解決十歲小孩的問題,五十多歲的人,恐怕就很難解決三十歲人的問題了。終於,餵飯升級成逼婚,繫鞋帶升級成絮叨著要孫子,要求孩子穿秋褲升級成要求他辭掉工作去考公務員。

兒時父母的代勞習慣,往往稀裡糊塗就演變為成年後兩代人見面就吵的負面話題,父母們徒有無力感,孩子們全是壓力感。為什麼?因為過去的那些年,原本應該一板一眼的練習,變成了陪練的左右互搏,真正的運動員,居然一直都是看客。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陪練不能替你去打比賽。你再愛他,你也不能替他去過屬於他的生活。你可以陪他練習,給他鼓勁,在失敗後給予安慰,在成功後分享喜悅,但是,你不能替他上場。這是陪練的宿命,也是家長的邊界。這道理說著簡單,人人都懂,但每每落在實處,家長們卻要花掉大量心力,去壓抑自己親自出手的衝動。

中國出了不少奧運冠軍,站在領獎臺上,國旗加身,淚流滿面,看他們咬一口金牌,我隔著電視機看著,嘴裡竟滿滿的都是甜味。我在體育界有個好朋友,當年退役前,就做了多年陪練,在他所專精的那個專案中,專陪咱國家世界級的種子選手。有一次他喝了點酒,跟我說——有多少領獎臺上的身影,就有多少默默付出的陪練,甚至,只多不少。

哪怕是默默奉獻的屬性,和在臺下暗暗高興的神情,陪練都跟家長那麼像。

2.

如果當不好這個陪練呢?

然而,陪練不好當,好陪練難得

我的一個發小最近離婚了。結婚都沒到兩年,如今日子實在過不下去,離了算了,至於原因倒也簡單——男女雙方都是毫不讓步的人,自然就容易產生摩擦。

最終協議離婚那天,兩邊的爹媽都到齊,去年的親家,如今變成了仇人。

小兩口倒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靜靜坐在一旁玩手機,因為他們已經吃了秤砣鐵了心:離!一定要離!怎麼離我不管,反正要離!

但四個老人爭得臉紅脖子粗,都指責對方一家人沒一個好東西,沒個說法那絕對沒完,兩家老爺子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已經推推搡搡,要不是有人拉著,早就開幹了。孩子指哪,家長打哪,這份執著太強烈,以至於他們都忘了,這裡其實不是他們的戰場。

不歡而散,一地雞毛。

孩子離婚,爹媽著急上火,我能理解。孩子離婚,兩個當事人就跟沒事兒人一樣,兩邊爹媽在著急上火之外,還要全權包辦,還有負責討個說法,還要把自己這邊的利益最大化,恕我,真的理解不了。

而恰恰因為這種包辦心態,我又突然有了一點點理解,我這發小他們兩口子,究竟為什麼要離婚。他們絕不妥協的習慣,到底又是從哪裡來。

說白了,就是因為從不遠去的父母,把孩子養成了盆景,卻沒有讓孩子長成大樹。這不叫好陪練,這叫豬隊友。

3.

好的陪練,有三個訓練場

在我看來,當一個好陪練,起碼要帶著孩子跑遍三類訓練場,就像NBA的運動員們不能只打訓練賽,還要練上肢力量、跳繩、短跑衝刺是一個道理。

生活畢竟考驗的是綜合素質,那拆解成不同的訓練專案,自然也能幫助養育變得事半功倍。

第一類訓練場,是孩子的“自管理”技能。我認識的很多老師,都告訴我,他們希望的是家長“盯”孩子的作業成果,然而到了家庭裡,絕大多數情況下卻變成了全程“盯”孩子的作業流程。這種盯,是沒法幫著孩子完成對於自我約束的練習的,更沒法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畢竟沒什麼優秀技能,是被盯出來的。長此以往的監管,只能助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風險,必然無助於勤勉踏實的自學習慣。

第二類訓練場,是孩子的“一對一”技能。在一對一打交道的過程中,有三個重要的技能,就是“把生人變熟,把熟人變親,把親人變生”。把生人變熟,這帶來了朋友;把熟人變親,這帶來了摯友與愛人;把親人變生,指越是親的人,越要像面對生人那樣講禮數,這才能規避至親之間的那些撕破臉的風險,“舉案齊眉”就是最典型的情況了。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在這三方面上能力都很低下,見了生人羞澀,跟熟人打交道又容易碰見關係的瓶頸,跟親人交流,又總有蹬鼻子上臉的討厭勁兒。

第三類訓練場,是孩子的“一對多”技能。我們今天會見到很多孩子,跟一個人打交道的能力尚可,但跟一群人打交道的能力不行——在組織裡挨欺負或欺負人,公眾演講或表演的時候掉鏈子,人們一看他,他就渾身不自在。目光灼灼之下,孩子自己也難受,要想不難受還表現好,那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成長。

在這三個訓練場上,陪練究竟應該怎麼做,帶著孩子下場過兩招呢?

這是一個需要去系統解決的問題,答案也不可能是抖機靈式的一兩句話。

今天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欠缺的,是獨力生活的能力,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生存資本。如果把生活當戰爭,學習好有才藝,這是彈藥,高人指點貴人相幫父母給個好平臺,這是戰術,但個人獨力生活的能力與習慣,卻是最最重要的戰略。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更不要用彈藥上的精良,掩蓋戰略上的缺失。

因為幸福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學習多好,也不一定非要等到貴人出現,但一定有一個剛需:自己好好過日子的能力。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給孩子輔導作業時,你會兇孩子甚至打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