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真正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認為是一位好媽媽,也可以做一個好媽媽。但是當我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候,才又讓我重新開始虛心的學習,如何去做父母。

“弟弟他今天請假,我也想請假”。“這是個綠色的杯子,我要的是粉色的”。“晚飯又吃麵條,我想吃米飯。”“他拿玩具砸我”,“我根本沒有碰她”。“不想刷牙,我還想再玩會兒”。這些有沒有讓你感覺筋疲力盡,每一天都只不過是前一天的翻版。真的常常在面對這樣的爭執和告狀的時候,有種非常無力的感覺。

孩子: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不,我累了!

孩子:媽媽,這好熱。

媽媽:開著空調呢,有點冷,趕緊穿上外套。

孩子:不,我熱。

媽媽:我說過了,穿上外套!

孩子:不,我熱。

孩子:這個電視節目真無聊。

媽媽:不會吧,多有意思呀。

孩子:這個節目真傻。

媽媽:不對,這多有教育意義。

孩子:這個節目真難看。

媽媽:不許你這麼說話!

這都是我常常經歷的場景。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問題來了吧。這樣的場景你肯定經歷過吧,我們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演變成了爭吵,並且我們總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告訴我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斷。

有問題就要去改變,先改變我們自己。我發現對我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

假設我就是那個感覺累或者熱或者無聊的孩子,希望讓那個對我的生活至關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會是怎麼樣?

當你試著瞭解孩子可能會有的感受的時候,說話的方式也會隨之改變,並沒有刻意使用一種說話技巧,而是發自內心的去體會孩子的感受,這樣:雖然說你剛睡過午覺,但你仍然感覺累,或者是我覺得冷,但你覺得這裡又很熱,又或者是你好像對這個節目不感興趣。

不管怎麼說,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都有各自真實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

這種新的方法在開始的那段時間內非常見效,我和孩子們的爭吵也明顯少了。後來有一次女兒說:“我討厭奶奶。”我脫口而出:“這樣說奶奶太不像話了,其實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聽到你這樣說”。

看到女兒迷茫不開心的表情,這個事情讓我重新又反省了我自己。孩子大部分感受我已經可以接受,但如果說孩子們說的話讓我生氣或者焦慮的時候,我立刻恢復到了從前的自己。

像我自己的這種反應也並非個例。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孩子們的話,經常會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

比如:孩子:我不喜歡弟弟/妹妹。

孩子:我的生日聚會沒有意思(之前你為孩子的生日宴會費了很多心思)

孩子:我不想再去補牙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醫怎麼說呢。

孩子:我討厭新來的老師,只不過就遲到了兩分鐘,他就不讓我參加練習。

你的答案有可能是這樣的:“我知道你心裡喜歡他/她”。“說什麼呢,你的生日聚會多棒啊,有冰激凌,生日蛋糕,氣球,還有好朋友,以後不會再有這這樣的生日會了”。

“你的牙哪至於那麼疼,為了你的牙,我們已經花了很多錢了,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得去補”。“你沒有資格生老師的氣,那是你的錯,你本來就應該準時上課”。這些話對我們來說很容易說出口,但是孩子聽了以後會是什麼感覺呢?全部是否定和不認同,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的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和他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絡,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它的感受。而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認同孩子的感受。

其實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的感覺被別人忽略,那我們的內心會是什麼樣的反應?我願意在這裡分享一下我的個人感受,當我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的時候,我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別人的看法,那樣只能讓我感覺更差,過分的同情,讓我覺得自己又太可憐,提問讓我產生防範的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說我的感受毫無道理,這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算了吧,再說下去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聽,認同我內心的傷痛,給我機會,讓我多說說我的困擾,我會感覺並沒有那麼鬱悶和困惑,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麵臨的問題。

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適用,如果我們也能傾聽孩子與他產生共情,那麼也能有助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不是天生就會說產生共情的語言的,我們大部分人的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經歷,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操練。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

一、認真的傾聽。

二、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三、說出他們的感受

四、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首先今天我們先來重現一下怎樣傾聽:

爸爸正在低頭看手機,果果來到他身邊說:“爸爸,大傲剛才打我了,爸爸,你在聽我說嗎”?

爸爸沒抬頭,果果上去抓著他的胳膊,“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聽嗎?”

爸爸的眼睛還沒有離開手機,說:“我在聽你說的每一個字”。果果松開手,說:“沒有,你根本沒在聽”。

爸爸說:“我能一邊看手機一邊聽你說,繼續!”

果果很沮喪轉身走了,“還是算了吧”!

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會讓孩子感到氣餒。

如果全神貫注認真的傾聽:

果果走到正在看手機的爸爸的身邊,說:“大傲剛才打我了,爸爸,你在聽我說話嗎?”爸爸抬起頭看著果果。果果繼續說:“所以我也打他了,他又打我,而且還使勁的打,他真討厭”。爸爸看著他做出思考狀,然後,果果說:“你猜怎麼著,我從現在起要和小度玩了,他從來不打人”。找小度去了。

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哄孩子哄到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