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自從網路興起了“乾飯人”這個詞,總算讓優寶可以理直氣壯的發揮自己的吃貨屬性~

可比起吃飯,孩子對於零食的熱情顯然要大得多,尤其在這過年期間,誰家不在買點瓜子糖果、零食點心招待客人啊。

但往往大部分都進了孩子的嘴,結果孩子更不好好吃飯了,這個問題也急壞了很多父母,畢竟管不住啊。

不過這位新疆媽媽可真是有高招~

父母得意的“騷”操作,不禁讓孩子淚目

這位媽媽怕自己的女兒糖分攝入量過高,就騙自己的女兒棉花糖髒了,需要洗乾淨才能吃。

天真的女兒當即開啟水龍頭開始洗棉花糖,可是,棉花糖一秒就消失不見。

孩子呆了幾秒,似乎反應不過來,怎麼會有魔術發生的?沒一會兒大哭了起來。

原來不止是爸爸會在帶娃的時候花式坑娃,媽媽們也絕對不遑多讓:

有位媽媽為了讓孩子順利斷奶,在乳頭上嘗試塗上辣椒、清涼油、黃連水、苦瓜水等等,讓孩子在喝母乳的時候感受到辣或者苦,於是對母乳產生厭惡。

有位媽媽同樣不想孩子老吃零食,不僅把零食全部藏起來,自己吃的時候如果被孩子看到就騙他說這是藥、是狗屎。

有位媽媽的孩子太愛吃花生了,於是就騙他說:“再吃,你腦袋上就會長出花生來!”,然後半夜趁孩子熟睡時偷偷往他頭髮裡塞幾顆花生。

可對於被那個被媽媽騙,又失去了心愛棉花糖的孩子來說,這一刻的絕望是如此的真實。

當我們無奈又寵溺的看著被刷得團團轉的孩子,卻沒有想過這種善意的欺騙、小小的玩笑、無足輕重的指責,在孩子心裡卻有著難以抹去的重量。

知乎上有過一個問題:哪一刻你覺得你傷了孩子的心?

瀏覽者超過千萬,答案各有不同,可每條讀來都惹人淚目:

原來我們不曾留意的小事,背後都可能藏著一顆受了傷的心。

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是一顆崩潰的童心

問題回答下,很多媽媽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在廈門上學,回去經常會給家裡的小孩子們帶一些牛軋糖之類的伴手禮和小禮物。

有一次放假回去看到兩顆糖端端正正地放在書櫃裡,沒多想隨手就拿一顆來吃了。

結果表妹看到少了顆糖眼淚就掉下來了。

媽媽說我上大學以後每次放假回家給她帶包糖,她每次都會留下一顆,說等攢夠八顆我就可以不用再去廈門,可以留在家裡陪她了(大學四年八次寒暑假)。

她邊哭邊說糖被我吃掉了一顆,她又要多等半年了……

我們一些無意的舉動,都會在孩子心中掀起波瀾。而我們那些有意的舉動,雖然只是希望孩子乖巧一點,可卻在孩子的心裡種下恐懼

去家附近的餐廳吃飯,五歲的女兒吃最愛的松鼠鱖魚,吃得手舞足蹈。

不小心把餐廳的小勺子弄到地上,白色的陶瓷勺斷成兩截。

我微笑的說,“完了,要把你押在餐館了。”

老婆也說:“今天晚上在餐館過夜吧”

話音剛落,女兒放聲大哭,全身上下哭的一抽一抽的。

我抱她在懷裡安撫很久,終於平靜下來。

她又問我,最後怎麼辦?我說賠點錢就好了。

又開始哭著問,會不會很多錢?回答只要一個棒棒糖的錢就好。

女兒一直很聽話,也很懂事,我們也一直認為她是小大人。開玩笑的時候,總忘記她還是個孩子。

而孩子還有著“存在性焦慮”,指的是當父母態度冷漠和敷衍時,孩子會對自己的存在產生懷疑。

我女兒還小的時候,剛會搭積木。

那天我在屋子裡工作,門關著。

她搭了一個小房子,一搖一擺地走到我門口,想把小房子給我看。

可我正在跟客戶通著話啊,不敢得罪人啊,不敢開門啊,只能一邊繼續聊天一邊用胳膊肘抵著門,不讓她開啟。

她推了幾次之後就放棄了,然後我聽到門外傳來嘩啦一聲。

是她生氣地把剛搭好的小房子摔爛了。

過了一個小時我才結束,立刻開門抱她,幫她撿積木,求她重新給我搭一個,她都面無表情地無視我,小臉上依稀還有淚痕。

我知道她現在早就不記得這件事了,可我一直記得。

記得那種抓心撓肺的疼。那時候是真慘,自知沒有任何靠山,誰都不敢得罪,只能得罪自己閨女。

現在好了,要是我工作的時候她再推門走進來,我都會大大方方地一把抱起她,讓她坐在我的大腿上,跟電腦那頭的人介紹說,這是我女兒,說聲你好吧。

如果父母時常無視,或者沒有反應,孩子就會陷入嚴重的絕望和焦慮中。

這種“看不見”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勝於身體暴力的危害。

每個父母,都曾因為這個或那個原因,傷過孩子的心。有的可以彌補,有的,卻永遠也彌補不了。

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帶我去商場。

逛著逛著,他們人不見了。

我連哭的勇氣都沒有。

也許你們也經歷過那種人流不息,你一個人在商場大廳裡彷彿置身荒原。

所有人來人往,都不是父母。人們走來走去,就只有你一個。

真的,當時的恐懼感我真的難以表達出來。就好像你真的被拋棄了一樣。

然後實在沒辦法,壓抑不住內心的恐懼,就開始低頭哭。

我明白這是大人證明自己存在感和孩子是否依戀自己的證據。

可是,真的就這小小的事情,就讓我成長過程中很缺乏安全感。

比如和朋友們逛街有時候上一秒還在我左邊,下一秒我回頭她不見了,然後我再看向右邊,還沒有。

我就會特別焦慮,然後可能會開玩笑的問店家或者旁邊的人有沒有看到我的朋友。

或者在擁擠的商業街裡緊緊握住朋友的手。

或者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上樓梯時我會讓他們先行。

這樣就不會把他們丟掉。

出門總是最後一個,集體時每一個朋友不見了我都會問清原因,不會讓別人莫名掉隊。

自己做這些,只是想讓同行的人不再體會到當時我的那種無助。真的太難過。

如果看到這個回答的父親母親有相同的舉動,或者因為一點小事覺得孩子不會體察到。希望你們看過後有所悟,不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現在和父母談起這件事,母親還是會很懊悔。

畢竟誰都是第一次,總需要經驗的吧?

我不想情緒失控,所以才選擇了“坑娃”

許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就像我們情緒的導火索。稍有不慎,就會怒火交加,對著孩子傾倒一空。

其實父母們很清楚這個問題,正因為不想讓自己失控的情緒影響到孩子,因此我們才選擇用“坑娃”的方式“柔和”的對待孩子。

雖然結果並不能如我們所意……

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媽媽,不是脾氣差,只是太累了。

當一個媽媽很累很疲倦的時候,她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迴應孩子的需要,媽媽需要更多家人的支援和關愛。

同時媽媽需要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關愛,當媽媽這樣做的時候,不是自私的表現,因為只有媽媽先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才更有力量去支援孩子的成長。

令人心疼的是,父母的怒火再大,只要我們平靜下來,孩子都會義無反顧地回來,依然那麼乖。

孩子,才是那個無條件接納,永遠愛著我們的人。

在看所有的回答時,有一句話令人心酸又感動:孩子早就不記得了,可我卻忘不了。

孩子對我們的包容和接納,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

那些令他們傷心的事情,他們似乎轉瞬既忘,迎接我們的,永遠是柔軟又燦爛的臉。

可越包容,就越容易傷得深;越柔軟,就越容易被刺痛。

願我們都能善待他們,趁著孩子心中依舊有光。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1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諾蘭管家論傳統養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