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進了一個小孩。

如果你從小被父母悉心呵護,溫柔善待,這個小孩就健康快樂。如果你成長過程中受到過創傷,這個小孩也可能帶著創傷。這個小孩,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內在小孩”,他藏在我們內心的某個角落裡,時刻感受著我們的感受。

一旦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變成了一個創傷小孩,他就有可能在你生活中不斷“復播”這種創傷,影響你的生活。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作者施琪嘉根據多年精神分析和嚴重的人格障礙治療的經驗發現:很多人的消極自我,實際上來自童年——即創傷的內在小孩。

可惜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內在小孩的存在,導致很多時候遇到問題都找不到解開的鑰匙。

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本書中,作者就為我們系統性地講解了內在小孩的需求、受傷原因,還給出了療愈受傷內在小孩的方法,幫助我們發現、瞭解我們自己的內在小孩,並且用科學的方法重塑自我價值和信念感,找回健康快樂的自我。

不同階段的內在小孩需求不同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是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大需求,也是我們內在小孩的正常需求。

人的一生中感受和需求總會發生一些變化,但無論如何,內在小孩的感受和需求與我們自己的需求是同步的,我們身體發育到哪個階段,感受到哪個階段,內在小孩也就處於哪個階段

0-1個月:內在小孩形成,需要上帝般的感受

胎兒脫離母體剛剛來到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內心也充滿了恐懼。他對父母的要求是對自己要無條件滿足,要什麼就得給他什麼,一種類似“我是上帝”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清理衛生的需求、溫飽的需求,愛的抱抱等,如果父母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將幫助孩子順利地接受並熟悉新環境,能夠讓我們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那我們的內心就會形成一個有安全感的內在小孩。

2-3個月:需要和人建立關係獲得愛的體驗

3個月孩子能夠透過簡單的注視和微笑,主動向外發出社交訊號,想要與他人發起“交流”,希望有人理他、逗他、跟他說話,這個過程中父母如果給與孩子很好的互動,孩子的內心就能夠感受到愛,從而生出愛的能力。

記得我女兒剛過百天的時候,我就經常帶她去廣場上看人來人往,她見到有很多人就會表現出很興奮的樣子。我總是對她微笑,而她早晨起來睜開眼看我第一眼就是笑,大抵是因為我的微笑讓她感受到愛了吧。

6-10個月:“自體”感形成,與父母心理分離

6個月的嬰兒,肌肉開始發展,從讓第一次和父母真正從心理上分開。

正常情況下,五六個月的孩子開始會爬、抓、四肢變得有力,在對外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自體,甚至覺得自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戀從而形成

還有一種說法, 是孩子6個月開始,從母親體內帶出來的免疫力已經耗盡。開始攀爬接觸外物之後,如果父母給孩子衛生處理不到位,孩子就難免被細菌等感染,而相應的,孩子也開始形成自己的免疫力了。

這時的內在小孩充滿了好奇,樂於探索以,經歷這個階段的孩子,他腿腳的行動和觸感,讓他能夠感受到自我控制的力量和界限的感覺。

孩子有了“自我”感覺以後,

無論哪個階段,如果生存環境不當、父母養育方式不當,導致內在小孩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他都有可能受傷。

如何避免內在小孩受傷?

1、孩子早期時,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生活環境

早期的孩子,對於家庭硬體的貧富是沒多大感受的,所以,這裡的生活環境主要指人文環境,夫妻感情,親子感情,鄰里感情都能夠對孩子早期心理和性格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果父母恩愛,對孩子無微不至,周圍人對孩子比較和善,孩子就能夠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也會對周圍人熱情友好,充滿自信,他的內在小孩就是健康的。

如果父母、親人、周圍人無法滿足他的生理、心理、情感等需求,那麼內在的小孩就可能受傷,那個“上帝”般的內在小孩就不願意長大,不願意成熟,會對他人頤指氣使。

2、養育孩子的方式要恰當

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平等對待孩子,發展孩子的心理空間,不要過於放縱,也不要過於苛刻。

《挺好的》中的蘇明玉父母就是反面教材,他們花錢讓兒子出國,卻讓女兒輟學在家,導致蘇明玉長大後心裡一直過不去這個坎。《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總是以愛的名義,幫助孩子做選擇,孩子幾點睡,週末參加什麼活動,高考考哪所大學都由她說了算,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力,壓力大到想跳河自殺。

父母對孩子的歧視是最具殺傷力的,在家庭中都備受壓制的孩子在走入社會後容易形成低價值人格,總覺得自己不好,不斷地否定自己。

而那些總強迫被父母壓制天性的孩子,也往往總會想辦法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

3、養育孩子的方式要保持穩定和持續

溫尼科特介紹過一個概念“過度現象”,就是說孩子在內心形成某種思維,產生某種情感的過程,是需要有人陪伴的,是需要進行轉化的。

這裡所說的“穩定”是首先指父母要經常出現在孩子面前,並且和孩子有固定的時間和儀式,比如,規定幾點起床睡覺,幾點講故事,睡覺前親孩子。

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孩子將父母作為自己的一面鏡子,孩子學習了父母的行事方法,吸收之後可以轉化,從而形成自己的一種能力

其次是指生活環境的穩定,不能頻繁更換住所、學校等。

世界頂級的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

認識我們的內在小孩,瞭解他,才能想辦法治癒他,進而避免我們的孩子的內在小孩受傷。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值得每一位自我感覺內在受傷的人翻閱學習,找出內心深處那個“作祟”的“小孩”,治癒他,也治癒我們自己。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奶水不夠,“催奶湯”來湊?真正有效的下奶方式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