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個動詞#
還記得之前初中生被打跳樓的影片裡那個媽媽嗎?其實我覺得媽媽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她做的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沒有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她能有先處理自己情緒的意識,恐怕就不會有當眾打孩子的行為,也就不會釀成悲劇了。所以今天我們就探討一下家長怎麼在孩子犯錯惹惱自己的時候,好好先愛自己的問題。
很多時候家長生氣真的是情有可原做家長,有點像消防員。孩子的日常,出現各種問題和狀況的頻率比火災多多了。一天下來,吃喝拉撒,吃穿行,娛樂,體育運動,特別是讀書學習,各科作業……現在二胎放開了,如果家裡還不止一個,那娃在家時的熱鬧程度,堪比菜市場。
所有的問題,都有家長來處理。衣服找不到了、作業亂丟、水杯不見了、鉛筆壞了、本子破了、能不能看電視、吃零食行不行、該吃飯了要催、該睡覺了要請、該洗腳刷牙了不提醒也不會記得……根據經驗不完全統計,帶娃的一天,這種問題平均處理量大約為50次。
問題是,不是一天,天天如此往復……
就算是脾氣再好的大羅金仙,估計也得有被唐僧惹怒的觀音姐姐一樣會當機爆掉的瞬間吧?!
更不要說遇到熊孩子受個傷、摔個跤、生個病、請個家長、考試不理想、學習不認真、作業拖拖拉拉不好好寫吧,一堆問題還不當回事……
家長真的太難了。家長會生氣,簡直就是天經地義。家長髮火,打罵懲罰,也絕對不是平白無故。就上述狀況,如果再加上家長自身承受的工作、夫妻和家庭的其他壓力,那麼失去耐心生氣根本就是人之常情,沒啥不對的。
所以,真的不要教育家長:“別生氣!冷靜!平靜!溫柔”要我說,這些沒用的規勸都是在站著說話不腰疼。
有些熊孩子做的那些事,是個人就沒辦法不生氣,除非不是你家孩子,換成你是當事人,估計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除非不是你家娃,你才會雲淡風輕。
咱有理才生氣,沒啥不敢承認,只是不能壓抑接受自己生氣的事實,接納自己當下的情緒,才是正確的第一步。
生氣了就得發洩出來,不發洩,不利於家長的身心健康。壓抑向內,就像《Good doctor》裡心理醫生說的:“It will eat you.”對待情緒,就得大禹治水,得疏,而不是堵。
不過,基於對孩子的愛,家長的情緒,特別是比較強烈的話,最好不要對孩子發洩。原因也很簡單,孩子其實是無意的。他們的行為有他們的邏輯和特點,但初衷都不是要惹怒家長是一定的。對孩子還是要好好教育,給點時間和耐心。
所以家長要自己處理情緒。氣不過,出去跑步出一身汗也好,自己摔一會兒被子枕頭也好(別找能摔壞的東西,不然事後還得買,浪費錢),玩兩局遊戲也好,跟戰友(自己家那口子)訴苦也好,總之儘快排解掉,當時處理,不壓,不拖。
如果那個打了兒子的媽媽能夠在從老師辦公室出去後,把自己的情緒處理掉,自己冷靜下來,好好想清楚,把自己思路梳理明白,回過頭來再去教導孩子,一條生命就不會隕落。從這個層面來說,特別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特別需要這個覺知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