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家長,是唯一不用透過資格考試就可以獲得的稱謂。而我們,在成為家長的那一刻,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在我擁有孩子的那一刻,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憧憬著陪伴孩子的幸福時刻。

001

隨著孩子的到來,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他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意識,他不再是那個萬事都“聽話”的寶寶,他開始叛逆、開始會用嘴巴跟你講他自己的道理……一切彷彿都失控了。

跟孩子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甚至在自己無助的時候,揚起了自己的巴掌。我們企圖用武力征服我們的孩子,可孩子沒有被征服,我們卻因自己的行為,無數次的懊惱、悔恨。

我們接受過教育,讀過那麼多書,因為要養育一個孩子,我們依然孜孜不倦的遨遊在各種教育論壇、關於養育的書海,卻依然成為不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002

今天重溫了由美國作家金伯利·布雷恩所著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觸動我的依然是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情感引導原則。

眾所周知,養育孩子,一半取決於孩子本身的性格,另一方面,取決於我們的養育技巧。

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曾說:一個孩子想要獲得幸福和成功的話,擁有良好的交際能力和情感智慧,要比學業上的成就重要的多

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交際能力和情感智慧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進行情感引導。

003

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情感引導的核心就是由父母來幫助孩子認識情感、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

作為家長,我們有時候很難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共情處理,比如說孩子走路累了要求抱抱、孩子剛吃完飯一會又說餓了要吃東西、摔倒了不願意自己爬起來……我們很多時候會以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判斷孩子,覺得孩子不累、不餓、他摔的不重,我們只是自己覺得不累、不餓、摔的不重。

試想,如果是一個大人在跟你談論這些問題,你肯定是認同的,因為你覺得大人的認知時準確的。我們會因為很多事情,錯失與孩子進一步溝通的機會,使得我們的孩子在我們眼中,越來越不符合常理出牌。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太久沒有被聽見、被看見、被認同了,他們太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支援,鼓勵和建議了。

004

我最近發現孩子每次出去玩的時候,總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那天出去玩,我帶了皮球和跳繩,別的小朋友都在那玩排球或者和媽媽們一起跳繩。我喊他拍球或者跳繩,他都不願意,就自己在那玩別的東西。

當時,有個孩子沒有帶球,想玩我們的球,他不願意給,有個人想玩我們的跳繩,他看見了也不給,還在那大哭大鬧,場面一度很難堪。

現在回想起來,我做的也不對,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並沒有問孩子為什麼會如此,只是把他帶到旁邊,告訴他:你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別人想玩什麼就玩什麼,不要干涉別人。但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解決,他還是想把東西要回來,不讓別人玩,最後以他哭一場結束。

我當時應該問一下他,自己不玩為什麼也不給別人玩呢?這話是我在回家的路上問他的,他說:他覺得自己拍球拍的也不好,跳繩也跳的不好,所以自己不想玩。而且他還發現其他人都比他玩的好,他有點不好意思。

我問他:那你當時覺得很沒面子,很傷心對嗎?是的,媽媽。

我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對他說了對不起。

這樣,我才知道,他是害怕自己做的沒有別人做的好,才有那麼大的反應的。後來,我告訴他:沒關係,大家都是由不會到會的,只要你自己多多練習,也會和別人一樣棒的。

我們回家後,沒有立馬上樓,而是陪他在樓下練習了一會拍球才上去,練習了一會,他其實就拍的還可以了。

如果我一開始就對他進行情感引導,他在當時或許就可以把那個心結給開啟,也不至於到場面失控的階段。

005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裡提到了為什麼要進行情感引導:

1. 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學會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2. 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透過行為發洩自己的情緒;

3. 促進孩子跟家長之間的溝通,在家長的指導下,孩子可以學到寶貴的社交技能、學會交朋友,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和他人愉快的相處;

4. 為孩子打造一件“保護盔甲”,在逆境時庇護他——讓他能夠更快的從消極情緒中和經歷中恢復過來;

5. 讓孩子學會忍耐,知道快樂來之不易,提高他們控制衝動的能力。獲得情感引導的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更專心,也學的輕鬆。

6. 讓孩子意識到溝通、尊重、交流對於增進情感的重要性,讓他們在成年後更能理解和寬慰他人的情感。

養育不是一次就可以到位的事情,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地提升和更新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更好的引導我們的孩子。

情感引導,我需要不斷地去嘗試、練習、覆盤,從今天開始,加油!

2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啥寶寶晚上愛煩躁蹬腿?兒科醫生:和三個原因有關,寶媽要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