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個動詞#
分享一個說服孩子的方法——把道理對著他人說出來,讓孩子無意間聽到——聲東擊西,效果賊好。
下面咱們細細來講。
01你的道理如蒼蠅
跟孩子直接講道理,根本沒用!
說多了還容易產生「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引起對方逆反心理。
此時苦口婆心的老媽猶如唐僧,滿不在乎的娃就是那至尊寶。
任憑唐長老妙語無邊,到至尊寶耳邊,統統化成嗡來嗡去、沒完沒了的蒼蠅,除了煩還是煩。
最終,
鬧得至尊寶精神錯亂,痛苦不堪;
搞得唐御弟不知所措,只剩嘆息。
可有法子解這困局?
有的。
取經,向心理學家取經。
02實驗告訴我們的
有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
兩位心理學家招募了一批青少年,並將他們分為A、B兩組,去聽《為什麼青少年不能駕車》的講座。
不同的是,告訴A組講座內容,不告訴B組。
講座結束,再請這群少年做問卷,讓他們表達對講座內容的看法。
B組事先不知道講座內容的孩子們,對“青少年不能駕車”的認同度明顯高於A組孩子。
A組少年不僅不認同講座內容,還很牴觸。
這說明什麼?
事先擺好姿態:接下來我要說服你啦!
會惹人煩。
而沒有預謀,“恰巧”被他人聽去的道理,說服力極佳。
問題來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03當自由受到威脅
生活中,你肯定見過這樣的事:
苦口婆心勸老媽不要買騙人的保健品,她就是不聽。鄰居老太太們在一起偶然議論,說買保健品不好,她就信了。
街上搞推銷的,一見到你,嘟嘟啦啦一大堆,那時滿你滿腦子就一個字:煩!哪怕他賣的是長生不老藥,你也提不起興趣。
而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你一拎一大把。
你說服老媽和推銷員試圖說服你,都是一副我要搞定你的姿態,這情形相當於演講之於事先知道講座內容的青少年。
它們本質上都有一種強迫感在裡面:
你“強迫”老媽放棄自己念頭,推銷員“強迫”你認同他的商品,演講人員“強迫”少年聽道理。
這種強迫,使人的自由受到了威脅。
當自由受到威脅,人便會抵抗,從而油鹽不進。
而聽到鄰居議論、貨架上隨便選,聽不聽、要不要,你是自由的,你在掌控。
從而沒有抵抗,只從自己的切身情況出發。
這種狀態很舒服,人人都想要。
人人都想:自由生髮;
人人都煩:身不由己。
故,沒有預謀,或讓人感覺不到預謀,“恰巧”被聽到的道理,說服力極佳。
04你必須“不著痕跡”,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綜上:說服人,不要那麼搞得那麼“正式”。
小子,我跟你說……
你這樣不對,道理是這樣的……
咱們來看這個節目吧,能教你一些學習技巧……
這些統統不要。
跟朋友聊道理,“碰巧”被孩子聽到;
向他人傳達學習方法,孩子“正好”在身邊……
看影片講座,“無奈”孩子也看到了……
這些看似無意的“刻意”,效果好且能時時刻刻營造。
當你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時,不妨照此“設計”一番。
當然,這需要演技,你必須顯得自然而然。
其實,最好是你真的無意於教育孩子,你本身就在按道理行事,你言語間自然流露——說白了,真實的你,就是道理本身。
如此,孩子被“潛移默化”。
才真正實現了:
你必須“不著痕跡”,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這是道,而上面說的是術。
有術無道,空有其表;有道無術,施展不開。
願你心存大道,“術”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