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般認為,兩歲之前的孩子在人格方面存在極大依賴性特徵。他們的個體意識非常淡薄,甚至沒有“獨立”的概念,他們會將自己看作大人的附屬品。而兩歲之後,孩子的獨立意識逐漸萌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因此,我提醒各位家長,兩歲左右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是較為合適的。

我們先來看一則關於孩子獨立性教導的例項,分析一下其中的優缺點。

朱果果的媽媽是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她最看不慣的就是孩子摔倒後,家長馬上趕過去把孩子抱起來。在她眼裡,這絕對寵溺孩子的一大陋習。所以果果學會走路之後,她就不再牽著果果的手了。

一次,果果媽帶著果果,果果吃力地在後面追。突然一個不小心,果果被石子滑了一下,摔倒在地上,由於受到驚嚇,果果放聲大哭。

這時,果果媽皺著眉毛回頭看了果果一眼,但還是沒有停下來,只是放慢了腳步繼續,同時偷眼瞅著果果摔倒的方向。

這一幕被小區商店的鬍子叔叔看在眼裡,他三步並作兩步,衝到果果面前,想把果果扶起來。這時,果果媽大聲喊:“別動,讓他自己起來!”

最後,果果吃力地從地上爬起來,踉踉蹌蹌地追媽媽去了。

其實,這樣的行為在生活中不少見。一些家長望孩子從小就懂得堅強、獨立,所以對任何事情都“不插手”。這樣做確實能夠讓孩子逐漸學會獨自解決問題,但同時也會帶來不少麻煩,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破壞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心中既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同時也有一些忐忑和不安。因而在摔倒的時候,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給予安慰和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兩歲左右的孩子看來,可信任的外部世界是非常狹小的,假如在受到傷害的時候,這些被信任的人沒有及時站出來,他們就很可能漸漸喪失對家長的信任,變得沒有安全感。

就像果果和媽媽那樣,他在跌倒之後,實際上非常渴望得到媽媽的幫助,但是果果媽卻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為由,堅持不去安慰果果。這樣做會讓果果認為媽媽不愛自己,進而導致親子關係淡薄。對於這樣一種結果,戈爾曼教授就非常認真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需要培養出改變世界的大人物,那些平凡溫馨的家庭,理應比勾心鬥角的豪門望族更受歡迎。”

所以說,過分強調孩子的獨立性對於親子關係存在著潛在的威脅。在這裡,給大家提供一些更為適宜的引導辦法。

首先,在獨立性引導的過程中,果果媽犯了一個認識上的錯誤:她認為鍛鍊個孩子的獨立性,就是要把孩子置於一種得不到任何幫助的境地。這種思維隨處可見,很多爸爸媽媽都刻意叮囑身邊人“別太慣著孩子”“讓他自己起來”等。這些觀念本沒有錯,但是具體方式欠妥當,家長不當做一個甩手掌櫃,冷冷地盯著孩子自我掙扎。在認知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陷入困境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恐懼心理和被遺棄感,而這一結果幾乎都是由“甩手不管”造成的。

其實,家長完全可以換一個方式,比如在孩子身邊鼓勵孩子自己走路,給孩子安全感,而不是完全漠視。

其次,針對孩子獨立性的教導,可以在兩週歲之後再開始進行,這個時候的孩子在分辨能力和情感認知上有所進步,對於負面資訊的過濾能力也加強了

總體而言,0~6歲是孩子的獨立人格逐步形成的時期,家長急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無異於揠苗助長。需要明確的是,兩歲之前的孩子對於家長的依賴性非常強,照顧他們的人與他們看到的人也非常重要。像果果媽那樣,昂著頭遠遠地走在前面丟下果果一個人在後面走,顯然會讓年幼的孩子在心靈上留下疤痕。

9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最萌爸爸”走紅,剛出生的孩子抱在懷裡,突然間變得“燙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