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剛放假,弟妹就來電話了,讓我回老家呆一段時間,不許到處亂跑。
我才一到家,弟妹指著她的女兒,開始一陣絮絮叨叨:
琪琪,6歲。我的侄女,
打小表現較內向,和她哥哥鬆鬆的,調皮好動的天天鬧騰的性格絕然相反。
一堆同齡人的小朋友玩耍,她就抱著自己的玩偶熊,在一旁靜靜的看著,並不參加。
在家裡,也是時常一個人安靜的獨自寫寫畫畫,或者玩玩具,玩拼圖。
偶爾想看她畫些什麼,還會藏著捂著,不讓人看。
家裡人也沒多在意,女孩子嘛,文靜靦腆一點也是正常的吧。
可是現在上幼兒園時,她依然不合群,不愛和小朋友玩,就連老師和她溝通也很困難。
一開始,家裡人也只是單純的以為,剛進幼兒園怕生,等過一階段,熟悉了就好。
可是,就算家裡怎麼鼓勵她要活潑一點,多和小朋友玩,一學期過去了,小班都上完了,琪琪還是依然如此。
“嫂子,你說這孩子這麼靦腆內向,會不會有自閉的傾向啊?”
弟妹非常焦慮,擔心孩子一直這樣,將來會內向孤僻,不合群,影響以後社交。
我靜靜的觀察侄女好一會兒:
從開始她見到我,就只是怯生生問候了我一聲後,就一直靜靜的在一旁玩拼圖,對一旁鬧騰著的哥哥鬆鬆也是愛答不理的,實在被招惹煩了,才回應一兩句話。
“你看,同他哥哥都這樣,要是別的小朋友,她連搭理一下都不肯。怎麼辦?”
呃?
弟妹她這一個已經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向我這個還沒當媽的人,討要辦法??
還這麼火急火燎地把我叫了回來?
“誰讓你是當老師的啊!”弟妹理所當然地說。
“老師也不是萬能的啊?”
“再怎麼說,你接觸的孩子多啊!”
。。。。。。好吧,我也只能儘量地搜刮著那少得可憐的知識,絞盡腦汁,嘗試著和弟妹探討一下了。
內向和外向只是比較簡單,籠統的說法。
按心理學的分類可分四類: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和抑鬱質型
而我個人覺得,相同的分類,又因為個人和家庭,社會經歷等而出現各方面的差異。
然而,沒有哪一種性格是完美的,不同的性格可能就體現在出不同能力方面的優點和缺點。
因為鬆鬆和琪琪兩人剛好是內向和外向的兩種典型,我就兩兩個人對比,簡單的分析說明了一下。
鬆鬆活潑好動,樂觀開朗,可以很快地和小朋友完成一片,但是他這個性格,有可能做事不夠專注,注意力容易分散,通俗來講,可能會表現出住不住,靜不下心,馬虎大意等等的缺點。
而琪琪的情況卻剛好相反,有耐心,觀察細緻,做事有條理等等。
因為工作在外,我一年回老家就兩三次,也只是匆匆呆個三兩天,這些,也只是按照兩個人的性格,做出了個大概揣測。
沒想到,弟妹激動地拍大腿道:
“對對對,你說的全中,就鬆鬆那個臭小子,上大班時,老師上課,他當巡邏隊長,整個教室晃盪,天天被老師投訴。還有送他去學書法,人家安安靜靜的練字,就他到處惹事,才上四堂課,就被那個老師給辭退了,還有啊,他一天被6個家長帶著小朋友跑到家裡來投訴,不過這邊我還跟人家長道歉呢,他那邊已經和人小朋友玩一塊了。。。。。。。”
因為對鬆鬆推測都對,弟妹的心理也就沒那麼焦躁了,只是還是表示著擔憂:“可是琪琪這般,真擔心,要是以後上小學了,老師教學時,她會不會都沒聽進去,還有她這般不合群,很容易受別的小朋友排擠的,聽說還可能被80呢?”
個人覺得弟妹的擔心,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5.6歲的小孩,膽小,靦腆,等內向表現都算是比較正常的,但是上了一學期小班後,還是如此,就有點兒過了。萬一從內向發展到孤僻,確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是,我畢竟也不是什麼心理專家,而且對於琪琪的具體情況,還不是非常瞭解,也不敢提出什麼實質的建議,只能打算多接觸一段時間再說。
後來,每天晚飯後,我都著鬆鬆和琪琪去街區的休閒廣場那兒玩。
果然兩個人的性格真的是天差地別。
8歲的鬆鬆一到地方,就衝著滑梯跑去,和一堆小朋友玩鬧在一塊兒。
6歲的侄女卻只是拉著我的手,靜靜的在一旁看著。
要帶她去玩別的,她不肯,讓她去和小夥伴一起玩,她也不要。
整個人就那麼彆扭的拉著我,看了兩個多小時,知道鬆鬆玩累了才回家。
本以為她不愛玩這個呢,誰料第二天又跟著出來,又是站著這般看。
如此連續幾天都是如此。
這小丫頭也真是太彆扭了。
有一會等到小朋友都回去了,我嘗試的帶著說也想玩滑梯,要她陪我一起,沒想到她居然同意了。
第二天,小丫頭就偷偷地問我:“伯母,晚上我們等沒人了還玩,好嗎?”
咿?小丫頭不是不喜歡啊。
於是,等後面還有兩三個小朋友時,我就慫恿道:“現在就去玩吧,等他們都回去,就太晚了,晚不了一會兒的。”
可是她緊緊拉著我的手,悶聲地直搖頭。
她這是怕生,沒有安全感嗎?
“姑姑陪你一起和他們玩,好不好。”
小丫頭這才勉強的拉著我的手,怕上哪小滑梯。
就這樣,我一個大人,混在幾個小朋友中間,玩起了兒童滑梯。
玩的過程中,那些小朋友比較活潑,經常會和琪琪互動,剛開始琪琪還是扭扭捏捏的,只是偶爾點頭,搖頭的小回應。
我就充當連線,時不時地催促一下這個,表揚一下那個的創造機會給她們。
琪琪和他們的互動也就漸漸地多了起來。
沒想到最後,那幾個小朋友要回家時,琪琪居然還和她搖手說再見你,約了明天晚上還來的話。
就這樣,暑假兩個月,除了下雨之外,我天天半晚都帶著他們去休閒廣場那玩,而琪琪開朗活潑了不少,也開始能夠和鄰居家的同齡孩子玩一塊了。
從這件事,我個人覺得,有些小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人,總是膽怯,甚至有些排斥,缺乏安全感的。
那麼她就會將自己蜷縮起來,以此來達到一個保護自己的目的。
鬆鬆是家裡的第一個娃娃,給予的陪伴會相對多一點,這或許是他性格開朗的因素之一。
而對於琪琪,弟妹他們忙著工作,也總是下意識的以為有了鬆鬆陪伴她,相對地忽略了一點。
可是鬆鬆雖然是哥哥,也只是比她大了兩歲,琪琪需要她認為能保護的人陪伴,護著,才有足夠的信心去融入,去參與。
這或許就是鬆鬆玩滑梯,琪琪不肯參與,非要等到我帶她,她才肯加入的遊戲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個人覺得:
當您的小孩子過於內向,想讓孩子儘量改善一下,並不是口頭的教導他“要合群”,“要多交朋友”“要開朗”。。。。。。
當口頭教導說多了,孩子發現他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時,反而會讓孩子在某種程度的惶恐,不安,效果不佳,甚至變成了被“口頭逼迫”的誤解,造成惡性迴圈。
您是不是儘可能地去陪伴,去引導,甚至可以和孩子參與相關的遊戲和互動。
我想這樣的效果是不是會好一點。
聽某些專家說,養寵物有利於治療自閉症的孩子。這是不是也是因為這個道理呢?
我把我的想法跟弟妹說了一下,弟妹也接受了我的建議。
後來表明,效果真的很不錯。
琪琪今年讀5年級了,期末全鎮五六間小學聯考,她的成績得第一名。
因為她學前啟蒙,一到三年級寒暑假都是由我輔導的。
弟妹表示對我表示感謝時,剛好提起這件事,我就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