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生活中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都會忍著,不敢發洩情緒,哭鬧的次數少之又少,但實際上,孩子的內心非常受傷。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一個調查,問的是:“你更喜歡愛哭的孩子,還是忍著不哭的孩子?”毫無疑問,大部分家長都站在了“忍著不哭”這邊,有網友表示:“孩子哭鬧太煩了,哄也哄不好,而且遇到點事就哭難道不是內心脆弱的表現嗎?孩子只有夠堅強,未來才能經得住事。”很明顯,不少家長都把孩子哭不哭和是否堅強聯絡在了一起,認為不哭才是堅強的表現,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孩子愛哭或忍著不哭,與是否堅強沒有直接關係‍

家長要弄清楚一點,孩子哭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比如家庭關係緊張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緊迫,當他經歷了一些讓內心不安的事,就會出現傷心落淚的情況。

哭是對負面情感的宣洩和表達,每個人從小長大都會遇到不順心,或讓人感到緊迫的情況,而正常表達內心的感受,透過哭來緩解心理壓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並不是壞事,就好像當代的一些成年人,壓抑太久需要釋放,而有些人的方式恰恰是大哭一場,這跟是否堅強是沒有關係的。

與堅強相比,孩子忍著不哭時委屈的成分更多,孩子會這麼做,很可能是因為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你不能哭”的想法,當孩子的情感表達受到了限制,孩子無處宣洩的情緒就會被積壓在心中,即便孩子沒哭出聲,內心受到的傷也足以摧毀他的堅強。

孩子愛哭或忍著不哭,未來有什麼差異?‍

1、共情能力

生活中有些孩子是非常冷漠的,好像任何事都無法讓他出現情緒波動,而這恰恰是家長從小不讓孩子哭的結果。孩子長時間不能正常表達情緒,對事態度就會發生轉變,尤其是共情能力上,這類孩子根本無法感同身受,如此冷漠的人又怎會獲得認可呢?未來發展必然充滿阻礙。

但如果孩子從小就能自然表達情緒,那麼當他身邊的人遇到問題時,孩子就可以用相似的角度去看待,而這種契合度較高的共情能力,往往會收穫身邊人的好感,對未來發展是有幫助的。

2、承受能力

家長總認為,孩子不哭是承受力強的表現,實際情況卻相反,孩子心中積壓的事越多,孩子就越脆弱,表面上看孩子忍住了哭聲,內心早已被折磨得不成樣子,以至於發生一點小事,都會激起孩子的情緒波動,但由於家長總是說:“不要哭,你不能哭!”孩子又要繼續忍耐,承受能力會在這個惡性迴圈下大大降低。

能正常表達情緒的孩子則不同,他們的內心是不會積壓很多問題的,情緒得到正常宣洩,內心獲得釋放,孩子就會保持一個相對平和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下,孩子的承受力自然是比較高的。

3、家庭觀念

生活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愛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家長關注到,而忍著不哭的孩子,家長給予他的關注則會越來越少。要知道,孩子成長中家長起到了關鍵作用,家長的關注度,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家庭觀念,如果家長允許孩子自然釋放情緒,那麼孩子受到關注的同時,還能體驗到家庭當中的和諧氛圍,親子間的關係會更加緊密,但如果家長從小限制孩子哭,關注度就會降低,孩子在家裡感受不到關愛,親子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冷漠,甚至對孩子家庭觀念的建立形成阻礙。

遇到孩子哭鬧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哭鬧的原因有很多,家長一概而論顯然是不對的,正確的疏導才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

1、允許孩子發洩

剛才提到,一味阻止孩子哭是不對的,應該給予孩子發洩情緒的權利,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會遇到一些讓他崩潰的瞬間,哭一哭不僅可以釋放情緒,還能幫助他快速調整,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問題。建議家長不要總把“你不能哭,你要堅強。”掛在嘴邊,在孩子情緒需要宣洩的時候,給予他一些時間釋放是很有必要的。

2、瞭解背後原因

孩子情緒得到釋放,有助於他更好地表達內心想法,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遇到的問題,引導或幫助孩子解決,這樣既可以提升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關注,對孩子早期的心理建設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引導控制情緒

孩子宣洩情緒的同時,家長別忘了引導孩子適當控制情緒,孩子總會長大,一直保持小時候遇事就哭的狀態是不現實的,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家長那樣理解和包容孩子,因此控制情緒也是孩子在成長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建議家長在孩子宣洩過後,引導孩子學會緩解情緒的方法,孩子內心更加強大,遇到問題時情緒自然不會輕易發生較大的波動。

可見,孩子愛哭或忍著不哭,未來的差距不是一點點,針對孩子哭鬧這種現象,家長一定要用正確的態度和方式去應對。各位家長,你家娃屬於愛哭的型別,還是忍著不哭的型別呢?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堅強!4歲女兒身患罕見病,媽媽組織患者家庭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