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媽媽帶著15歲的昊強來到了諮詢室,昊強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背稍稍佝僂,侷促不安地跟在媽媽的身後,剛坐下,媽媽就像機關槍似的一頓掃射。諮詢師大概聽清楚了,因為昊強被同學欺負而不願意去學校。媽媽還在不停地說著,昊強臉上帶著厭惡的表情斜瞄了媽媽好幾次,其他時間他低著頭,揉搓著兩隻手。

當諮詢師請媽媽在外面等時,諮詢師問昊強:“你和你的好朋友平時都玩些什麼呢?”昊強用手撓了撓頭,囁喏地說:“沒玩什麼,我都是一個人玩”。諮詢師最終發現昊強在學校裡沒有朋友,經常獨來獨往,也是被同學欺負的物件,這次是被同學按倒在地,自己起不來,沒有一個人同學過來拉他,都在鬨堂大笑。

從這件事後他就不願意去學校了。不管是老師讓同學給他道歉,還是老師親自來家裡安慰他,他都不肯再去學校。

16歲的琪琪經常給媽媽哭訴,自己在學校裡沒有朋友,同學們都不喜歡她,自己很想有幾個朋友,能夠一起去逛街,一起去看電影,還能在自己考砸的時候給予安慰。但同學們就是不想和她交朋友,看著其他女同學在一起有說有笑的,當她一走過去,人家就散開了,她覺得自己呆在學校裡太壓抑了,總是鬱鬱寡歡。

很多孩子不肯去學校,罪魁禍首就是孩子缺少朋友,沒有支援和包容他的那個小圈子,當他感覺煩悶需要傾訴的時候,當他遇到困難自己無力解決時,當他想要說出自己的內心的小秘密時,他都需要一個能夠支援和包容他的圈子,這個圈子不在於有多大,真正的好朋友有那麼幾個就好,他在這個圈子裡會有一種安全感,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自己也願意去幫助對方,彼此成為依靠的物件。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歸屬感】。

那什麼是歸屬感呢?

歸屬感,又叫隸屬感,是個體與所屬群體的內在聯絡,被認可被接納的感覺,是一種劃定(劃定在某個圈子內)、認同(被圈子接受)、維繫(始終在圈子裡)的心理表現。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亞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動物;那些生來就缺乏社會性的個體,要麼是比人低階,要麼是超人。社會實際上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獸類,就是天神”。

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與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範,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過程。

心理學家佛洛姆把歸屬感定義為: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更是把歸屬與愛的需要作為人類的基本需要。

愛和歸屬的需要指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絡以及隸屬於某一群體,並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包括給他人的愛和接受他人的愛。

一旦一個人缺乏了歸屬感,很容易造成工作學習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少,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很容易患上抑鬱症。

歸屬感在不同年齡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側重點,青少年主要是對人的歸屬需求,中年人是對事業家庭的歸屬需求,老年人是對自然的歸屬需求。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青少年對他的朋友比對家人還重視。

歸屬感對我們是如此重要,我們如何幫助青少年獲得歸屬感呢?

1.幫助孩子瞭解自己。

青春期是一個人認識探索自我並確立自我的過程。當孩子們在“叛逆”,不聽父母的話,挑戰學校的規章制度的約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說了算,還會和父親頂嘴,想要獲得成人般的自主權,這些都是他們在探索認識自我。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不同,正是“自我”的不同,我有我的價值觀,你有你的價值觀,我有我的興趣愛好,你有你的興趣愛好,我走的路線和方向和你的不同。

每個人都能夠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正是因為這樣,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要積極幫助孩子瞭解他自己,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確立自己的興趣所在。那我們要如何幫助呢?首先就要問問自己:我們認識自己嗎?我們的人生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們這一生想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進而我們要接受孩子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個體,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是我們無法替代的。

在孩子“叛逆”的時候,我們不能妄加阻攔,在尊重的基礎上,放下家長的權威,平等地和孩子溝通,積極地尋找更好的確立自我的方法。

2.尋找自己的團體。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有時候對待他的朋友比對父母還要好,他們討厭父母說他的朋友,在《教養迷思》這本書裡,作者認為,群體是我們得以生存的唯一希望。麥克比和馬丁認為,父母的基本特質,如受教育程度,夫妻關係的好壞等,對孩子的影響並不大,重要的是孩子的同伴環境。

從這裡,我們足以看出,個人歸屬在一個團體中是多麼重要。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他在其中感到舒服的團體,找到他的朋友。我們不要輕易地批評指責孩子的朋友同學,我們要關心孩子的交往,細心觀察孩子的交往物件,積極和孩子溝通:他的朋友是哪些,自己覺得他/她的什麼品質會讓他們成為朋友,平時在一起都有一些什麼活動等。積極促成孩子們的團體活動,比如組織他們看電影,組織他們一起去爬山。

3.適應幷包容團體成員。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一些朋友,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圈子,當然這個圈子是健康的,如果這個圈子是不良的,那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孩子脫離這樣的圈子。如果圈子是健康的,那我們要積極去擁護,教會孩子包容並適應這個圈子。比如有時候可能好朋友之間吵上一架就互相不理睬,甚至從此成了陌路人。

父母在其中不但不能火上澆油,有的父母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一旦孩子和同學鬧的不愉快,父母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以後不和他/她來往。還有的父母會勸告孩子:“他有什麼好的,算了,不值得為他生氣,以後有的是朋友”。這樣不但並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讓孩子很反感。

我們還要特別注意在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時,有一些注意事項:

1.歸屬錯誤

這裡的歸屬錯誤,指的是孩子進入的圈子,交往的朋友要麼是不健康的,要麼是他完全不能適應的。比如上次的一個案例中,孩子在上初三,來自於學習上的壓力很大,在父母和老師那裡沒有得到釋放,父母對他非打即罵,這個孩子認識了社會上的一些無業小混混,經常在凌晨一兩點,孩子還和他們混在歌廳,孩子覺得在那樣的環境下,他能釋放壓力。這本不屬於他的圈子,但是他卻把這個圈子作為他的救命稻草。我們要關心,關注孩子的社交情況。積極地幫助孩子建立良性的圈子。

2.失去自我

有的孩子進入到某個圈子後,成為了跑腿的,鞍前馬後,完全失去了自我,別人說的什麼都聽,別人要求自己說什麼,自己也會照做。這是非常要命的,孩子的自我完全被圈子吞噬了。

3.封閉自我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孩子就不去交往,他獨來獨往,沒有一個朋友,完全封閉自我,和同學也只是知道名字而已,從來不和他們有深入來往。

花兒,家庭教育實踐者。兒子在青春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由於自己的無知,跳過很多坑,被人洗過腦,浪費了不少的金錢和時間,痛下決心學習青少年心理學。經過兩年多的苦痛和喜悅,終於穩穩地展現出笑容。同步持續幫助一部分家長走上自我救贖和幫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的路。有青春期孩子困擾的父母可以關注我。

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分享一款酸梅雪梨羹,甜酸爽口,營養好喝,家中孩子特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