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3歲的孩童在咿呀學語階段,吐字不清屬於正常情況,但如果孩子已到了學齡期,說話仍一直口齒不清,就要引起注意了。來自湖南的王先生就遇到了這樣的煩惱:他的兒子今年已經9歲,依舊吐字不清,語言邏輯性也差。

據王先生回憶,小偉是足月順產,出生時一切正常。孩子1歲多時,曾出現過一次重度腹瀉。住院治療了大約一個星期,情況才有所好轉。之後家長就發現孩子的認知、運動、語言功能發育等明顯落後於同齡小朋友。

小偉3歲多才好不容易學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語,但非常不愛說話。到了上學的年紀,小偉說話還是斷斷續續、吐字不清楚。“不會朗讀課文,記憶力也不行,學習完全跟不上,做什麼事都比別人慢半拍。”王先生說道。

此時小偉已經9歲,我院腦癱科一區尹靖宇主任接診時,發現患兒比較內向,並且只會說一些簡單的短句、吐字不清、語言邏輯性差,粗測智力水平稍低、記憶力較差,難以集中注意力。在查體過程中,尹靖宇發現患兒手指協調性差、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患兒能獨自下地站立行走,但行走姿勢異常、平衡性欠佳、跨越障礙物時易跌倒。最終小偉被診斷為混合型腦性癱瘓、構音障礙、精神發育遲緩。

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尹靖宇團隊為其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於1月中旬為患兒施行“雙側頸動脈外膜剝脫術+迷走神經隔離術”。

術後,小偉又接受了系統的康復訓練。再次到院進行康復訓練時,王先生高興地向尹靖宇反饋目前孩子的進步,“孩子現在說話比以前清晰很多,記憶力也有明顯提高,老師都誇他學習進步了!”

尹靖宇指出,語言功能障礙在腦癱患兒中的發病率很高,主要表現為構音功能障礙和語言發育遲緩,據報道可達70%以上。其中痙攣型四肢癱、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及混合型腦癱患兒更容易出現構音功能障礙。頸動脈外膜剝脫術+迷走神經隔離術是一種能有效改善構音功能障礙的手術方法,同時對改善咀嚼吞嚥、減輕流涎、促進認知發育功能也有較好的效果。

頸動脈外膜剝脫術+迷走神經隔離術主要的功能有:

① 提高中樞反應閾值,調節腦幹功能;

② 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功能;

④ 調節自主神經所支配的臟器功能;

⑤ 有利於去交感神經後引起區域性神經內分泌及中樞神經遞質的改變。

頸動脈外膜剝脫術+迷走神經隔離術,是通過切除頸總動脈周圍的部分交感神經網,並隔離一段迷走神經,來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障礙、流涎、徐動或上肢痙攣的臨床表現。

“約80%的構音障礙患者施行該手術都可以受益,很多患者術後吞嚥功能也可以明顯改善,不隨意運動及肢體痙攣得以緩解,部分患者的認知和行為也得到改善。” 尹靖宇補充,實施該手術的患者年齡一般要在2歲以上,需要雙側同時進行手術。

頸動脈外膜剝脫術+迷走神經隔離術的優點有:

① 創傷小,僅在頸前部有2個長約2-3cm沿頸橫紋切口,無明顯出血;

② 恢復快,術後第2天基本可以恢復正常飲食,5天左右切口可以癒合;

當然,所有的手術都有風險,頸動脈外膜剝脫術也不例外。該手術的最大風險在於剝離的時候如果損傷頸動脈,會造成大出血,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尹靖宇建議,患者一定要到經驗豐富、搶救條件好的醫院施行該手術。

總之,頸動脈外膜剝脫術+迷走神經隔離術在治療構音及認知功能障礙方面確實獨樹一幟,創傷也小,對患兒日常生活、康復訓練及心理健康發育都有明顯的益處。

語言發育遲緩是腦癱兒童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不僅會給患兒的日常交流帶來很大困擾,甚至進一步影響患兒的心理健康發育,導致患兒內心脆弱、承受力低下、敏感、自閉等。所以,如果發現孩子在語言發育方面存在問題,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到專業醫院就診,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專家簡介

尹靖宇

現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廣東省康復醫學會康復治療分會委員,廣東省康復醫學會兒童發育與康復分會委員。

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七年制本碩連讀臨床專業,師從中國著名腦癱專家徐林教授,長期從事兒童神經康復與矯形外科的研究和臨床診療,對腦性癱瘓等腦發育障礙類疾病、外傷後痙攣狀態及各種先天性或後天性畸形的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兒童神經發育障礙的診斷和綜合治療、複雜病例的個性化階梯性手術治療,以及精準定位下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療法,共主持及參加各類矯形及脊柱手術3000餘臺,肉毒素治療近千例。

擅長:1、腦性癱瘓、精神發育遲緩、孤獨症等腦功能發育障礙的綜合治療。2、用外科治療和肉毒素治療痙攣及骨與軟組織畸形,尤其擅長腦性癱瘓、兒麻後遺症、外傷後痙攣狀態、髖關節發育不良、足部畸形、O型腿、X型腿、斜頸、脊髓拴系綜合徵等各種先天性或後天性畸形的治療。

近5年主持省級科研課題2項,參與2項,發表論文十餘篇。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子商場打翻粥,媽媽一句話被怒贊:這才是最好的“炫富”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