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帶他去店裡置辦拜拜用的新鮮水果,兒子跟著進去看到他想要的東西就搶抓在手裡死死不放,大人要是不肯付錢,他就抓著東西往外跑,看你付不付錢?一個三週歲多一點的小孩哦,外面車水馬龍,大人怎能放心他就這樣在外面跑,能不乖乖就範?想當初節前,我帶他逛超市,我要買米就是買米,要買魚就是買魚,看他實在太乖,我會買點他喜歡的小零食犒勞他,他那滿心歡喜的滿足感讓我記憶猶新。
最痛苦的是吃飯了,還沒張口吃飯就摸著肚子說他飽飽了!轉頭就吵著鬧著說他要喝飲料啊牛奶啊什麼的。你不迴應他,他就可以一直跟你哼哼唧唧,吵到你沒辦法了要麼妥協要麼暴力解決為止。他的這個轉變讓我們差點跌破眼鏡,因為兒子一直是被標榜吃飯最乖的一個孩子,怎麼如今短短半個月不見,竟然轉變如此巨大?
浪費的毛病越來越嚴重了。這一天,他在家開啟冰箱門翻找東西,我媽發現了制止他,他說他還要拿東西,我媽跟他說你已經拿了幾包在外面了。他聽完把那幾包零食丟地上抬腳就一頓亂踩。還有,想吃蘋果咬了兩口就丟一邊,把橙子用牙籤戳幾個洞等等各種熊行為。
我常常在想,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做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巴爾扎克筆下的高老頭為了兩個女兒可以說是付出了所有,他只為兩個女兒而活,為了女兒他把金錢全都分給他們,他把麵廠賣掉了。高老頭之所以掏空一切毫無保留的付出,因為他覺得他對女兒這麼好,女兒肯定也會對他好。可惜事實是女兒永遠不懂父親對他有多愛,在她們眼中金錢遠比父親重要。
臺灣家教老師吳曉樂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中有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
一對學歷很低的父母在兒女拿作業讓他們輔導時意識到自己學歷實在太低了,無能輔導女兒做作業。媽媽引導女兒可以去問老師,女兒回答說老師不願意下課時間被佔用。
於是媽媽跟爸爸商量著,想盡一切辦法把兒女送進私校,因為私校的態度比較好,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他們希望子女不要再步他們後塵。這是一個非常自不量力的決定,為此,爸爸後腦勺幾乎抓凸了,媽媽比同齡人老了十幾歲。
女兒並不想去私校讀書,因為那裡的同學太富有了,而她家太寒酸了,自尊心讓她痛苦不堪。她無法理解父母的決定,她痛恨父母把她送去私校。
好在她後來醒悟過來,刻苦努力考上很不錯的公立大學,從而為父母節省下一筆可觀的學費。否則,豈不是又要釀成一個人間悲劇。
顯然父母之愛子,方法有千百萬種,但目的只有一個,從他們的角度認為是為了孩子好,關鍵是孩子不一定領情。這是典型的共情缺乏。
還有一種情況,是共情過度。同樣是吳曉樂筆下,另外一個學生與家長的行為,簡直讓我覺得可怕:
孩子的媽媽找來吳老師當家教,一直跟吳老師強調:她的標準很簡單。她說她女兒患有多動症,所以上課注意力只能集中5分鐘10分鐘。
吳老師教她女兒一段時間後,發現她女兒並不像多動症,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一直連續的做下去,而且記性也非常好。同時,吳老師也發現這個學生沉迷於逛商場,吃大餐,追韓劇等等,對於學習她幾乎是過腦就忘。
後來,學生吐露她早期剛上學的時候老師反應說她注意力不太集中,於是她媽媽帶著她跑了一家又一家醫院,儘管很多醫生都說她沒有患多動症,但是媽媽不信,終於最後遇到一個醫生肯給她開藥。從此,她成了多動症孩子。如果故事到此結束也就算了,奇葩的事在後面:
對於媽媽的上述行為,爸爸剛開始不認同並多加干涉,媽媽非常痛苦。後來爸爸慢慢妥協了,任由媽媽胡來。透過一系列行為,女兒明白了媽媽希望她是多動症,否則媽媽就會很痛苦。原來媽媽曾經失去過一個兒子,當時兒子意外死亡,媽媽痛苦不已。於是女兒就配合媽媽當起了多動症孩子,從此,她不需要學習,不需要獨立,只要陪她媽媽逛商場,吃大餐,看韓劇就可以了。
女兒在面對情緒多變的母親時,太能夠理解母親內心的痛苦,為了讓母親快樂一點,她寧願放棄掉自己的人生,只為母親而活。
共情缺乏與共情過度都不是我們想要的,什麼才是正確共情?共情,也叫換位思考,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在親子關係中,共情指父母與孩子互相能夠理解對方的情緒和想法,並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而不會出現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回報。而小孩總是在父母對他的愛的過程中容易受傷。
那麼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應該如何做到正確共情?首先,父母要做到真正的懂孩子,給予孩子平等與尊重。很多人覺得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哪裡需要父母花心思去理解他內在的想法。我們從不擔心孩子不會長成大人,因為我們明白身體長成自有它的規律。但是我們很擔心孩子的精神成長會缺位,因為我們不懂得孩子的內在成長自有“精神胚胎”在指引。所以,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蒙特梭利說:“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蘇珊·施蒂費爾曼在《陪伴式成長》一書中指出,我們要明白我們教育的不是小孩,而是在培養理想型的成人。父母應該把小孩當做成人來對待,去理解他,尊重他。
其次,讓孩子懂你是一門學問。剛看完《你好,李秋煥》,是不是覺得賈玲特別懂李秋煥呀?記得以前有位同事抱怨老師怎麼可以當著她孩子的面催繳學費,當時只是覺得她也太會保護孩子了吧。如今想來,不一定正確。小孩子的世界本來就是以他為中心的,只有透過周邊的人事物讓他慢慢的跳出自己的角度去感覺去成長。大人不應該把小孩保護的太好,這樣相當於砍掉孩子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觸角。所以要學會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和明白父母的付出,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
其三,孩子需要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生。父母能否認清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旁觀者,而不是主角?攤上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媽媽,不知道是啥滋味?我有一個表弟,在他媽媽的控制下簡直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從小他的大事小事都是他媽媽在操辦,讀初中時她媽媽說應該讀哪個學校他就去哪個學校。後來讀高中,他媽媽花錢讓他去讀他就去,讀了一年他媽媽讓他輟學去相親他就去相親,相親的時候他媽說看上哪個就是哪個?結婚了生孩子他媽說生幾個他都沒問題,不過還好他媳婦不同意。但是,婚後他媽說他媳婦不行應該離婚,他就離婚,後來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他媽媽又說這個兒媳婦不錯,他就跟媳婦複合。還有,走上社會十多年了,他媽說去賣水產他就去賣水產,他媽說去做五金他就去做五金……
滿滿的悲哀和一片死氣沉沉,簡直如同廢人一樣。有時候我會想他媽媽這是要活兩輩子的節奏嗎?這樣控制兒子的人生有意思麼?作為父母,花費全身精力打造出這樣一個孩子出來應該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吧。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優雅的慢慢退出。
其四,父母需要被尊重與理解。每一個真心為子女付出的父母,都應該被子女理解並尊重。可是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子女覺得自己的父母不愛他們?總有那麼多的父母覺得孩子不理解他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孩子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橋樑是溝通,而溝通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手中。
我自己的父母出身貧寒,學歷很低,他們是苦怕了所以咬緊牙根要讓我們幾個讀書。現在我們幾姐弟都很懂事孝順,離不開母親長期以來的正面溝通。
以前家境困難,到處借錢給我們繳學費,母親會跟我們溝通,說我父親是如何如何去借錢,借錢是如何如何不容易等等。再比如,因為有些長輩有恩於我們,母親會送一些農家物什給他們,母親總會說明給我們聽並教導我們要學會感恩。再比如,父親有個不良嗜好,那就是愛喝酒,喝到最後出現酒精中毒和戒酒綜合徵。父親是酒鬼一枚,親朋好友都看輕他,我們幾個孩子自然也對父親有微詞,母親總會教導我們說:你父親除了喝酒不好之外,其他方面都能算是一個好父親,他不會重男輕女,他很樂意培養你們幾個讀書,他為人心地善良。把你們養這麼大,你父親不知道出去借了多少次錢,他從沒有推脫等等。於是,父親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又高大光輝起來。
初中開始我們就有自主權,讀書讀哪個學校,選文理科,讀哪個大學,選哪個專業,去哪裡工作,找什麼工作,包括我們的婚姻大事,基本上都是我們自主選擇。父母給了我們充分的自主權,我們幾個孩子不約而同的都願意尊重他們。我們所決定的大小事情我們都會提前跟父母溝通,因為我們都知道他們不會太乾預我們,我們願意報備只因為我們尊重他們,希望讓他們心安。
親子關係中,最難的是你懂我,我也懂你!父母應該帶領孩子共同學習正確共情。收穫親密的親子感情,需要我們用心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