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很多父母都活在一種假象當中,我們父母以前都沒管過我們,我們不也長大了,不也挺好的嗎?我們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去教孩子呢?我們這輩70年代長大的人,和現在的小孩到底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為什麼我們以前父母沒教我們也能成,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需要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去琢磨著去教他們也未必能成呢?
田巨集傑:我媽也經常說這句話!有時候我媽看到我在管孩子的時候,媽媽就說:“你看小的時候我都沒管你,那你長大了你還讀了博士,我要是小時候管你,你得啥樣啊?!”。
我就說:我是因為,也就是我生在那個年代,人家別人家的孩子也沒那麼管,所以我們在農村長大,媽媽爸爸沒管你,真的是原生態成長你也慢慢就跟上了,可是你放到今天就不行,你放到今天就看到這個孩子,他教育焦慮其實真的挺強的。
在整個父母的教育焦慮很強的情況下,教育焦慮真的是完全是壞事?也不是。當他的教育焦慮強的時候,他就會幫助孩子去學習。這時候當父母幫助孩子學到,孩子會更早的有道辦法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孩子就會學得好。
所以你會發現,如果把咱們這種從小沒管的孩子放到今天,你試試看,同伴的發展速度蹭蹭蹭的,可是這個孩子速度,按照他原始的那種慢慢成長的速度去漲的話,本身沒問題,
但是它跟同伴一比較就會有問題,而孩子他看到同伴都會,就我不會,同伴那麼多卷子都做的完,就我做不完。,他自卑感直接就會產生。
樑冬:我覺得聽完你說的之後,很多先生很有挫敗感。天哪,我老婆根本都不懂怎麼辦?這才是焦慮的源泉!或者媽媽自己聽完之後,天哪,這些東西我都不知道。
但是教育已經過去一半了,小學快畢業了,我怎麼辦?因為不是每一個人恰好是在學相關的內容,對吧?如果已經發生到,就說比如3,4年級的孩子了,已經這個樣子了。父母關係都是這樣的,小孩子關係都這樣,學習能力都這樣了,他好像已經比較定型了,這個時候怎麼辦?
田巨集傑:這時候就看媽媽提要求的水平。 媽媽如果一上來就提,孩子你得改,你必須得從現在比如說你不專注,改到專注去,從現在回來不認真寫作業,改到認真寫作業去,你會發現在她心裡面其實建立一個兩極對立的,壞的對面是好,差的對面是英雄,你到達不了好和優秀。他就落回到差的部分,這時候就特別難。
所以媽媽其實可能還是要乾的事,就是你們家的孩子到底可以從哪著眼去做小事,到底可以從哪著眼去改變?比如一個孩子說語文不行,你說整個語文不行,語文這事沒得改。
媽媽一定看。孩子語文整個不好的話,他確切在哪丟分?比如他發現他們家孩子每次可能寫概括段落大意的時候就丟分。媽媽其實現在乾的事只是:孩子,咱們怎麼去概括段落大意才行呢,有啥辦法呢?孩子會說我也沒辦法,對不對?孩子經常會這麼說。
這時候媽媽就說,可以向誰請教請教,比如他就像語文老師去請教,他在網上去找一些貼子,他最後他可能明白了,概括段落大意容易,只要做到時間地點人物都寫出來,然後起因經過結果寫出來,慢慢的幾次媽媽跟他理下來,這孩子就明白:媽媽行了,你不用給我列六點了,我自己來理,理完以後我自己寫出一句話,孩子就解決了,我不是解決了整個語文的問題,但我解決了概括段落大意的問題。
所以其實媽媽給孩子提的問題一定得小。不能大,一定得基於過程去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