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時候,家長會偷懶,把事情交給孩子去做,反而有助於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讓他得到更好的成長。
下面這三類事情上,家長會偷懶,孩子將更優秀。
01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
100多年前,教育家蒙臺索利說:
“對於孩子的愛,父母最大的誤解就是變成孩子的僕人,幫孩子做。如果我們愛孩子,應該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做。”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現象表明,家長正在把“父母”這一身份變成了“保姆”和“管家”,事無鉅細為孩子打點一切。
怕耽誤孩子的學習,家務活全包,甚至穿衣吃飯收拾書包這樣的小事也幫孩子做好。
家長的包辦、越俎代庖,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獨立能力差,懶惰散漫、缺乏責任感。
很多孩子,到了大學還不會洗襪子,穿一雙扔一雙;不知道什麼天氣應該穿什麼衣服,需要打電話問爸媽······
還有“神童”魏永康的例子,也讓人不勝唏噓。
魏永康2歲已經認了1000多個字,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是多少人眼中前途無量的”天才少年“。
然而,由於媽媽的過度照顧,從不讓兒子做家務,給他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上高中時還給他餵飯,導致魏永康在生活上“低能”,沒有自理能力。
在北京讀了一年書後,由於完全不能照顧自己,他只好肄業回家。
中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比如收拾書包、整理房間、洗自己的衣服、再到洗碗掃地這樣的家務活,不要大包大攬,學會偷懶,給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的機會。
孩子會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鍛鍊動手能力、善於動腦思考、勤快機靈、獨立性強。
這些好的習慣和品質,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待人接物上來。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大都懂事而有能力。
02
解決問題時
一位同事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她下班回家,檢查一年級兒子的作業,發現稍微複雜一點的題目,都被“剩”了下來,作業本上一塊塊的空白,看得她一時氣不打一處來。
同事讓自己冷靜下來,詢問孩子原因,孩子不以為然地說,
“反正你會教我怎麼做的,我就等你回來寫咯。”
她一下子明白過來,平時對孩子作業輔導地過於“負責”,孩子一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問她,她也馬上給孩子解答,孩子根本沒有一個自己動腦思考的過程。
時間長了,孩子腦子也“懶”了,碰到難題就依賴家長給他解決,不願意動腦筋。
現在,家長陪伴孩子寫作業已經成了一項必備的家庭活動,然而如果家長過於“勤快”地為孩子解答各種問題,反而容易助長孩子的惰性
不僅僅是在寫作業這件事上,孩子成長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人際交往、與老師的相處、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惑,家長不要直接替孩子解決問題,給出辦法。
這會讓孩子失去動腦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一遇到問題就逃避退縮,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壓能力弱,容易被困難和挑戰打倒。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等人經過研究發現:
那些從小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不僅更自信,做事情的自主意願也很強,並且思維更開闊。他們善於從多個方面思考,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
這些孩子,無論在學習還是未來的工作上,都普遍比那些從小依賴父母的人更具優越性。
因此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應適當“懶”一點,評估問題的難度,沒有超過孩子能力範圍的,引導孩子自己動腦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不要幫孩子檢查作業,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在哪裡,孩子問問題時,可以教孩子通過詞典、工具書來找出答案,讓他多想想、再想想。
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從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才會更自覺。
03
做決定做選擇時
在綜藝《朋友請聽好》中,嘉賓收到一封來自25歲的研究生寫來的信:
“我已經25歲了,可是感覺自己還沒有成年,因為我媽管得太嚴了,讓我沒有獨立的感覺。
現在都讀研究生了,還被要求每天11點前回家。國外生活期間,生活費一週給一次,怕我亂花錢,怕我衝動消費,怕我月底餓肚子。
長這麼大從來沒有自己買過衣服,都是媽媽給我買的,朋友聚會吃飯媽媽只給50元······”。
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家長的安排、管控之中。
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什麼,都以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執行。
孩子對於自己的事情都沒有選擇權、決定權,就像父母手裡的“提線木偶”,沒有能力掙脫束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終其一生活在持續的痛苦和糾結中。
演員伊能靜在一檔節目中曾談到跟兒子吵架的事。
兒子想去上剪輯課,可伊能靜想讓他去上編劇課,沒想到,遭到了兒子的拒絕:
“你用你知道的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
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來你沒有去過。”
聽完兒子的話,伊能靜說自己就像“被棒子敲了一下”似的,馬上清醒了。
對於每個人來說,會選擇,併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指出:
“孩子學會做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家長請適當懶一點,不要總是衝在前面給孩子做決定、做選擇。
信任孩子,給他適當的權利,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什麼衣服、去哪裡玩、什麼時候寫作業。
從簡單的小事開始學會做選擇,並承擔相應的責任,慢慢變成各種大事、重要的事,孩子才能學會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的選擇。
通過這些經歷和體驗,孩子會更有主見,考慮事情更加全面,思想獨立。
同時,家長也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想法和心聲,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行為決策學報》有研究證明,從小養成自主做決定和做事的孩子,未來會表現出較少的焦慮和憂愁。
能夠自己做決定做選擇的孩子,更容易收穫人生的成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