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學中醫時,從來沒有把這個產後乏力當成毛病,是啊,人累點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只知道,《中醫婦科學》說“產後多虛多瘀”。
或是《金匱要略》說:“新產婦人有三病,以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
或是“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
……
我從未想過,一個產後乏力,竟然會影響這麼大。
產後乏力不是病?一個29歲左右的媽媽,產後6個月了還是乏力異常,只想躺著,一干活多了,就發低燒,幾乎一週一次。她也不知道這是病,默默忍受半年多。一次陪老公看病,順便開了1周藥,從此乏力全無,發燒不再。
這樣的例子很多,產後乏力大多能自己緩解。但也有不少人,哪怕產後一年兩年三年甚至十年都有,他們每天極度疲倦乏力,或伴有小腹重墜,雙腿灌鉛,抱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或有身體怕冷,風吹頭痛 。或有月經稀少,頭髮早白等等。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一個字:累,非常累!
很多人去醫院做了體檢,沒問題。
很多人聽老人說,這是月子病,治不好。
很多人買了各種各樣的補品。
但其實,這個就是病。大多是氣血虧虛。需要看中醫。
當我遇到此類乏力時,我心裡也會一喜,覺得成竹在胸,可以大展身手。結果也是屢試不爽。補虛,總是千百年來中醫最拿手的吧。
我的經驗:徹底改變體質可能最少需要1~3個月時間,但乏力大多1周就能明顯改善。如果乏力不能儘快改善,那麼即使吃三個月藥,也是徒勞。
產後乏力醫案一個不到26歲的年輕媽媽,產後乏力,胳膊總覺得難以抬起來,納差畏寒,服中藥三月,畏寒雖緩解,乏力未有寸效。經人介紹找到我,以大補氣血、開胃健脾,重用黃芪50g,僅僅兩週,已行動如常,疲倦全消,隨訪半年,一切尚好。
母親是偉大的,雖僅有一絲心得,也不敢私藏,分享如下:
(僅供學者參考,切莫對號入座,隨意模仿)
第一:如何補氣血。古人當歸補血湯就是典型代表。黃芪至少比當歸熟地等大5倍用量。為什麼這樣呢?當歸熟地這些很類似於我們吃的肉,補精血,現代人缺的恰恰是這個氣的推動,缺的是動力。但是當歸、熟地這些又不可或缺,當歸代表補血藥,熟地代表補腎藥。古人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蟲二說:“善補氣者必於血中求氣,則氣得血助而生化無窮”。不用太多人參,還是因為價格貴,給病人省點錢。效果也不差。
第二:健脾開胃:很多產後乏力的人都胃口差,胃這個地方堵,脹。我常用大量焦三仙加陳皮,一方面開胃除脹,另一方面能防止補氣血的藥雍滯,不雍滯就不容易瘀而生熱,不上火。第三:佐以少量清熱生津。很多人用了補氣血的藥可能會上火。仿照張錫純升陷湯之意,酌情加入知母,有熱清熱,無熱則制約熱藥之性。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第四:不忘辯證論治,或從祛溼,或從化瘀,或從行氣,不一而論。第五:時間與年齡。有的人產後乏力時間短,治療速度快,有的年輕姑娘甚至吃一週藥,就基本沒有不舒服了。但是乏力時間長的(長的可以10年以上),年齡大的,確實令人頭疼。蟲二按療效雖好,但也有無奈。好了傷疤忘了疼。如果吃藥一兩週不乏力了,一些人會說,我不累了,我好了,我不想吃中藥了。
可是我看到有些病人的幾縷白髮,我就知道,身體的損耗,還需要慢慢培補。我越能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她們的青春都給了孩子呀!
#健康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