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很內向也不會讀書,不敢提問,給他錢都不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天到晚就在玩手機,他現在讀初二,他的作業都是抄的,還是要命令他才會去做,我也是內向的,也不知道怎麼跟他溝通,他放學就去他外婆家裡,因為外婆不會說他。他今年才在家裡睡了兩個晚上,外婆有手機給他玩,回家我的手機不會給他玩這麼久的,我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老師您能給我拿個主意嗎?謝謝您了。
——秋能
內向,看起來可以佐證孩子不與人交流,愛玩手機,和父母溝通較少這些現實中的現象,可事實上,透過家長的描述,我們能發現,這個孩子玩手機、不回家、抄作業等問題的產生與發展,內向只是其中一個非常小的因素,而真正影響巨大的,是這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父母們常常在發現孩子的一些狀況時,把問題本身歸咎於孩子的性格、品性、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這樣看起來就是孩子自己出了問題,父母只需要像扳手一樣,把孩子這顆螺絲擰緊,就可以了。可是父母們經常看不到,一個6號的扳手,去擰一個10號的螺絲,是永遠擰不緊,螺絲還可能因為受力不均,而彈跳到我們找不到的地方去。
扳手雖然有扳正螺絲的本領,但是如果不對號,那麼問題並不是螺絲內向,或者不聽話,而是扳手和螺絲之間的匹配度出了問題,扳手如果不去改變一下自己,讓自己適合10號的尺寸,就永遠也無法解決,10號螺絲跳出螺孔的問題。
其實在這位家長的敘述中,親子之間的關係怎麼變得尺寸不一,已經顯爾易見了。
首先,父母性格內向,和孩子溝通少,這也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欠缺,不會與人交流。尤其是初中的孩子,同齡人的圈子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甚至比父母和家人更重要,可是他卻因為缺乏溝通的力量,而錯失在這個圈中展現自我價值,這反而讓孩子進一步自卑,不願主動與人交流。
其實父母不需要會甜言蜜語,也不需要說很多話。孩子真正需要的,不過是父母的幾句噓寒問暖,感受自己在父母的心中,是佔有重要地位的。有時候,行動比說更有價值,但這些行動,不是反覆的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更多的激勵孩子的優勢。
其次,說起來孩子不敢自己買東西,不敢提問,這件事未必全是內向惹的禍。父母習慣性的命令孩子,當對孩子無能為力時,就對孩子有諸多指責、抱怨。如果從小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很難獲得充足的安全感,也自然不敢主動接近陌生人,不敢在人前展現自我。不知道父母是否對這個孩子有動過手,如果有,就更需要反思,和孩子更正面的溝通。
第三,孩子愛玩手機,不愛學習,抄作業,跑去外婆家逃避父母的看管……這些看起來是孩子自身的自覺性不夠。但如果我們從一個人自我防衛的角度來看,不舒服的地方就逃開,去找相對讓自己感覺舒服自由的地方;有難度的事情逃開,去做一些相對簡單不累的事。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孩子的行為至少說明,在父母身邊壓力太大,拘束太多,與父母溝通還不如電子遊戲親切,寫好作業能獲得的能力感,還不如抄作業獲得的便捷性,更讓人重視。
想一想,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什麼會讓我們,寧願變懶變壞,也不願意變的勤勞有動力呢?歸根結底,是孩子失望了。也許他曾經努力過,希望獲得肯定,但結果沒有。既然怎麼做都得不到好評,那麼幹脆就隨意揮霍人生好了。
綜上,我們更應該看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現在的行為,以及孩子對父母的觀點和關係。父母現在最需要邁出的一步,是多包容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積極肯定孩子,幫助他創造能夠獲得價值感的環境,慢慢的把孩子已經冰冷的心,暖回來。這樣,我們更有希望看到,孩子積極的面對難題,熱愛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