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孩子拖延和得寸進尺背後的心理邏輯是什麼呢?
其實,拖延不僅僅體現在孩子想要再玩十分鐘這句表達的話語上,包括寫作業,刷牙洗臉等等衣食起居的活動中都會有所體現。有的爸爸媽媽在網上曾經吐槽自己的孩子,說孩子上學之前刷牙居然花了半個小時,也不知道他在衛生間裡到底做了些什麼,這就是很好地證明。拖延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對時間觀念的缺乏。
孩子小的時候是沒有時間意識的,時間觀念也是後天社會化的一個結果。仔細想一下我們是如何認識到時間重要的呢?可能是有一次出去和親朋好友聚會,自己遲到了被責備。也有可能是爸爸媽媽對自己沒有時間觀念進行了懲罰。總之,拖延是一種舒適區,當我們沒有進行社會化而靠著天性決定自己行為的時候,拖延自然就成了首選。
另外,拖延可能也是因為接下來的事情是一種厭惡刺激。
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提出了強化理論,認為刺激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當刺激是孩子喜歡的,孩子做某件事的頻率就會增加,反之就會減少。從這個理論看,寫作業或者上學,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刺激,而這種刺激是厭惡刺激,孩子不喜歡,自然也就不想做,透過拖延的方式達到心理的平衡。對於孩子得寸進尺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爸爸媽媽一味地遷就孩子,孩子可能就會發現“再玩十分鐘”這句話可以帶來自己喜歡的結果,然後久而久之就會增加類似的行為,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味地拖延,一味地挑戰爸爸媽媽的底線。
確實,孩子的天性愛玩,加之認知有限又缺乏自控力等,需要家長監管到位,把控得當。
01 避免直接的表態 但要強調作業時的專注就像是剛才同事的案例一樣,無論是爸爸媽媽拒絕讓孩子拖延,還是一時心軟妥協,最後的結果都是非常糟糕的,這也讓很多爸爸媽媽感到頭疼。其實,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只需提醒孩子專注做作業。過多表態其實就是在和孩子進行談判,如果我們經常表態,孩子就會覺得這件事情還有緩和的餘地,就會透過各種方式想要侵犯爸爸媽媽的底線。
另一種情況則是爸爸媽媽直接拒絕會造成孩子的反感,如果有些脾氣暴躁的爸爸媽媽甚至可能會做出讓孩子感到不可理解的事情,或者是毆打孩子,或者是直接言語攻擊,也會嚴重的影響親子關係。
很快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之後,告知孩子憑實力節約的時間加上事先安排的玩樂時間。這時,孩子反而覺得得到了獎勵,既有成就感;又有玩得痛快的滿足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一舉多得。
02 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我們說的選擇,其實是經過理性的思考之後對自己行為做出的一種決定。對於總是想要透過拖延滿足自己需求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在拒絕表態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地給孩子兩種選擇。
例如孩子想要再看十分鐘電視,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如果現在寫完作業,按照約定的時間,那我會在週末獎勵你喜歡的東西,可以是吃大餐,也可以是到遊樂場中。很明顯,多數的孩子都會選擇延遲滿足,也就是後者。這時候,爸爸媽媽透過讓孩子理性思考的方式做出決定,也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掉拖延症的壞毛病。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孩子可能不想要延遲滿足,那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就要讓孩子承擔責任。例如孩子不想要延遲的獎勵,就想要看十分鐘電視,爸爸媽媽也要允許,畢竟是孩子做出的選擇。
但是,當孩子再無理取鬧,想要去遊樂場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要擺事實講道理,拒絕孩子的要求並且告訴孩子這是自己的選擇。如果作業沒寫完,爸爸媽媽也不應該過分地和老師解釋,而是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
03 讓孩子學會自主安排,合理的調控玩耍和學習的時間
時間管理對於一個人非常重要,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合理的規劃時間,畢竟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是固定的。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這種拖延,應該因勢利導,抓住這個機會,告訴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時間。
第一步就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劃。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的過程中,不能爸爸媽媽一言堂,而是要讓孩子參與,畢竟孩子是實際的執行者。讓孩子參加,允許他們發聲,可以讓孩子有認同感,感覺到自己被尊重,執行起來也有保障。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制定獎懲措施。如果制定獎懲措施的話,時間規劃就會淪為一紙空文。在孩子剛剛學會時間管理的時候,獎勵和懲罰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就是孩子習慣的養成。這時候,孩子已經逐漸形成習慣,爸爸媽媽也可以不用過分的監督,而是依靠孩子自身的調節。到了這個階段,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才算是真正地培養出來。
有了家長的潛心培育,每一個孩子都會步入正確的軌道,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