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保證對孩子的尊重,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保持他們的自信心,孩子不一定成大才,但一定會成為心理健康,勇敢自愛的人。

——虎媽

作者丨媽小咪

《大禹謨》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對於“謙虛”這件事,我算是超級踐行者。

尤其是對待兒子上。

如果有人說:“你兒子情商真高,將來肯定是個暖男。”

我便說:“哪有的事,你是沒看到我被他氣到想撞牆的時候。”

別人說:“你家孩子真聰明。”

我便說:“可別提了,他回回考試都是倒數,哪裡聰明瞭。”

前幾天,幾個閨蜜帶著孩子搞了一次聚會。

剛一坐下,閨蜜玲子就拉著我兒子的手:“孩子,聽說你這次期末考了年級前十,厲害厲害,你是怎麼做到的?”

我一聽,趕緊把兒子擋在身後:“你可別誇他了,破天荒頭一次,平常喊他寫個作業,嗓子都要啞了。”

當我想接著吐槽“他的字寫得像雞爪一樣”、“寫個作業,要上一百趟廁所”時,兒子卻蹭地站在我面前,眼帶怒火的看著我:

“媽媽,你是不是覺得,我幹什麼都不行?”

“平常我做什麼,你都能挑出錯,這次好不容易考到前面去了,你還是要批評我,難道你就沒有缺點嗎......”

說完,兒子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轉身鑽進了孩子堆裡。

那一刻,我心裡五味雜陳。

兒子性格向來溫和,從沒想過,他會當著人的面懟我。

想起平常與他相處時,我丟三落四,經常忘帶鑰匙,兒子從來不抱怨;

我工作平庸,經常被領導拉去談話......兒子總是寬慰我:“媽媽,可他們都不知道你會寫文章呀”。

這一刻,這才深刻體會到,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過的一句話:

“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

原來,我平常對孩子的否定和打擊,對孩子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

父母心裡的“謙虛”

是孩子眼裡的否定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

長期被父母否定,對子女心理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許多網友現身說法:

極度在意周圍人的看法,永遠擔心自己做錯事,莫名對身邊人發脾氣;

做人畏畏縮縮,就算付出全部,也很難得到公平對待;

更扎心的是一位匿名博主的回答:漸漸成為他們口中辱罵的樣子。

他講述了自身的經歷:

從小到大,他的父母,也是“謙虛”美德的擁戴者。

有一次,他破天荒地考了一個好成績,剛領到期末考試成績單,想著爸媽肯定會表揚他,快到家時,就飛奔起來。

遇到鄰居,他就驕傲地把成績單給他們看,正巧,遇到了媽媽。

她上前對鄰居陪著笑說:

“這孩子真是不害臊,這才考了多少分,就得意成這樣”。

轉臉對我嚴厲地說:“你看看,這些丟分的題,哪道不是粗心大意造成的。”

那一刻,彷彿希望破滅一般。

他說,從小到大,父母總是“記差不記優”,好像他就是個“幹啥啥不行”的孩子。

久而久之,他在心裡形成了思維定勢,不管朋友、領導、同事讓他做什麼事,總是難以拒絕,特別自卑、懦弱。

看過一句話:

孩子最大的特點是,感覺能力很強,理解能力很差。

也就是說,孩子能夠敏感地覺察到,父母對他們的評價與感受,但不能準確理解父母行為背後的意義。

他們沒有辦法“透過父母的謙虛,看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能理解到的就是:

我不行;我很差。

心理學中,有一個“原生自卑”的概念,講的就是在孩子的童年時間,不當的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

其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無助、弱小,事事不如人。

人無完人,更何況一直在成長路上的孩子,如果父母眼裡只有孩子的缺點,並經常加以強調,那麼,孩子也會形成固化思維,遭到“心理暗示”。

正如弗洛伊德說的那樣:“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父母否定得越多,孩子就越在意他人的眼光,越難專注自己的內心與發展。

最終,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個人發展,都會習慣性地將自己擺在“低人一等”的位置。

這樣的孩子,一生都很難有大出息,也很難為自己而活。

每一個孩子

都渴望活成父母的驕傲

電影《烈火英雄》中,有個片段印象特別深:

當時,由於“火鍋店”爆炸事件處置不當,原特勤中隊隊長江立偉被免職,由馬衛國接替隊長職位。

一直被父親瞧不起的馬衛國以為,自己終於升任了隊長,父親一定會為他感到驕傲。

沒想到,父親只是不屑地對兒子說:“如果江立偉不走,你能當上這個隊長?”

父親輕飄飄的話和不屑的表情,彷彿一記重錘,砸向馬衛國,他終於忍不住內心的不滿,憤怒地質問父親:

“我這麼當上隊長,您是不是特別失望,這麼多年,不管我幹成什麼樣,你一句好話都沒有。”

有這樣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有一種渴望永遠不會消失,那就是渴望你的父母能夠真心地愛你、認可你,並且站在你這邊。”

簡而言之,每個孩子,都渴望能活成父母的驕傲。

在後來的油罐區救火中,馬衛國拼命往前衝,是作為一名消防員的責任,也是他與父親之間的較勁。

他渴望用實際行為,向父親證明,他也可以是一個英雄,他也值得人驕傲。

當他和隊員們被困化學罐區周圍時,他用手機記錄大家最後想說的話,輪到他時,他強擠出笑臉,說是希望以後兒子聽媽媽的話。

最後,他哽咽著說了留給父親的話:“爸,對不起”。

後來,馬衛國活著從火場回家,父親默不作聲,卻主動舉起了右手,對兒子行了一個莊重的軍禮。

那個錚錚鐵骨的男兒,眼裡頓時蓄滿淚水,站立姿勢,給父親回禮。

那一刻,父子之間的嫌隙,沒有任何言語,卻聽到了化解的聲音。

麥家在《致父親》中寫道:

“父親,你一輩子給了我很多,我想最後再要一點,要你一個清醒的笑容,一個確鑿的認可,一聲安慰、一聲原諒,一個父子情深的擁抱。”

每位父母,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給孩子一個美麗的詩和遠方。

殊不知,父母自己,便是孩子的詩和遠方。

父母眼裡的他們,是可愛的、上進的、積極的,他們便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奮鬥。

父母眼裡的他們,是懶惰的、淘氣的、惱人的,他們也會難以自控的,一邊自我內耗,一邊渴望認可。

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才是孩子向前奔跑的最好動力。

沒有被誇壞的孩子

只有不會誇的父母

教育孩子時,許多父母會有一個思維定勢:

總以為,多批評,孩子便會進步得更快;摳掉孩子的缺點,優點就會越來越多。

實際上,沒有一個孩子,能成為完美的孩子;而完美,也是一件沒有終點的事。

能夠激勵一個人不斷成長的方式,往往是正面的表揚和激勵。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4歲的小男孩,在幼兒園得了一張獎狀,媽媽獎勵他到餐廳吃飯。

彼時,小男孩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進到餐廳,便拿著自己的獎狀,四處找人炫耀。

對此,媽媽既沒有感到不好意思,也沒有阻攔孩子,反而表示:這是孩子的榮耀,值得被肯定。

渴望得到肯定和認可,是每個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所以,當別人再誇你的孩子時,請坦然地表示感謝,並予以贊同吧。

比如,有人誇你的孩子畫畫得好,我們可以說:

“我也覺得不錯,這孩子從小就喜歡畫畫,每次拿起畫筆,就特別投入,而且他對顏色的搭配也很有見地。”

如果有人誇你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我們可以說:

“是呀,他這段時間很用功,每天回家第一時間就寫作業,在閱讀方面,也主動了很多。”

簡單來講,就是透過每個細節,正面積極的挖掘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看到了他的努力與付出。

真正的謙虛,不是否定自己的優點,而是坦然地認可自己,在原有的優點上大步向前。

一位網友曾說過:“來自父母的話,既可能是一束光,也可能是一根刺。”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用“彩虹屁”,編織成孩子人生的光,照亮孩子前進的道路,迸發力量。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火爆全球的《小熊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