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位媽媽正在入迷地看一本她很喜歡的書,這時三歲的孩子跑到她面前說:“媽媽你能陪我玩一下嗎?”

媽媽回答道:“你自己玩一會兒,媽媽等一下再陪你。”

婆婆在旁邊看到,說了一句話:“你這個媽媽怎麼這麼自私呢?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都不顧一下。”

媽媽一下子產生了一個疑問:“我這樣做是不是很自私?”

在生活中,當我們想滿足自己一些東西而需要拒絕別人的時候,好像內心都會覺得有點愧疚,似乎滿足自己,就等於傷害了他人。

比如朋友問你借錢,說他這段時間很困難,需要你的幫助。但是你因為自己在經濟上有一個規劃,沒有多餘的錢可以給到別人,所以拒絕了。對方馬上就表達出一種責怪性的言辭,說你好自私啊,以前我都幫過你,你現在怎麼都不願意幫我……

而你只是沒有做出一個付出的、取悅的行為,沒有犧牲自己的利益滿足對方,就被評價為自私了。

於是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困惑:

如果我不犧牲自己,就是自私的嗎?

難道我不服從他人的利益,就是自私嗎?

一旦我沒有去做點什麼讓對方開心,我就是自私的人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做了愛自己的事情,我們的行為只是一個自我的行為。

那是不是自我就等於自私呢?很多人通常會把自私和自我這兩個概念混淆。

從字面來看,都有“自”,都跟自己有關,但仔細琢磨,還是可以覺察出其中的不同。

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不索取和剝奪他人,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獨處,和自己待著,核心本質是自己滿足自己。

自私:索取和剝奪他人,不能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總是要糾結他人為自己所用,缺乏獨處和自己待著,核心本質是透過他人來滿足自己。

我們憤怒於一個人太自我,本質可能是憤怒對方不願意給予和滿足自己,也憤怒於自己被隔離在對方的世界之外。再深入一點就是,因為我們想要跟對方有連結,有聯絡,而對方拒絕,這個拒絕也會讓人產生挫敗感,從而導致憤怒。

我們憤怒於一個人太自私,本質可能是憤怒於對方過度剝奪和壓榨自己,也憤怒於自己無法拒絕對方的剝奪和壓榨。再深入一點,“過度”意味著對方已經在過度侵犯我們的界限,也過度消耗我們的能量,而我們已經被逼到角落或者絕境,能量嚴重不足,這種無力感也會讓人產生憤怒。

自我的人也會有求於人,但不同於自私的人是,自我的人被拒絕之後不會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而是會轉而繼續求助其他的人,直到得到幫助為止;

自私的人則不然,被拒絕之後會產生強烈的憤怒,從而容易對他人產生不滿,責怪和評判。

換句話說,自我的人接受他人的拒絕,自私的人則不接受。

自私的人有一種強烈的控制慾,這種控制慾是針對他人的,他們不允許他人不受控制;

而自我的人也有強烈的控制慾,只是這種控制慾是針對自己的,他們允許他人不接受控制。

同是控制慾,除了物件不一樣,秩序感也不一樣。

自私的人因為重點在他人身上,所以導致他們秩序感比較低,容易受他人干擾,容易混亂無序,而混亂就容易導致能量的消耗,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而自我的人重點在自己身上,所以秩序感比較高,不容易受他人干擾,比較有秩序,所以不容易導致能量消耗,或者能量消耗比較低,情緒相對比較平和穩定。

在中國文化裡,自我往往等同於自私,所有“愛自己”的行為都是自私的。“自私”變成了一個道德詞彙。

如果有一個人希望你跟他的關係是融為一體的,那麼獨立就是自私;

如果一個人一定要跟你爭對錯,你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自私;

如果一個人一定要指責你是壞的,你不壞就是自私;

因為中國文化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個人要服從集體的利益。

第二,在中國的文化中間,我們很崇尚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也就是說只要你關注自己,滿足自己,那麼你也是自私的。

第三,當一個人跟另一個人的關係沒有邊界的時候,你所有的拒絕都是自私的。因為對於一個依賴者來說:你拒絕我的要求,就等於你自私。

當你辜負別人不合理的期待的時候,你只是在保護自己。

從表現上來看,自私和自我又有什麼不同呢?

所謂自私,就是你為了滿足自己,而傷害了他人,依賴他人,或者辜負他人。

第一,當你違背了社會公德,或者犧牲、侵佔了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這是自私。

第二,如果你的關係中間不斷地推責,也是自私的行為。因為這個責任本來是你的,但是你不願意去承擔,而讓別人來替你承擔。就像很多的依賴者經常表現出一副無法自我負責的樣子,就是自私的一種表現。

第三,如果你的行為辜負了他人的信任或者期待,也是自私。但是這裡我們要分清,他人的期待到底是不是合理的。比如說父母希望你永遠留在他們身邊,那麼如果你不想辜負他們的話,你就要犧牲自己了。

從心理層面來說,太過自私的人可能需要從別人的世界裡走回來一點,讓自己抽離一下的別人的世界,也讓別人抽離一下自己的世界。

那麼,什麼是自我呢?

一個人有自我的三個表現

第一,可以儘量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然,這裡有一個前提,也是人本主義的一個原則:你做任何你喜歡的事情都可以,但是不要去傷害別人的利益,我們稱之為是一種自由的狀態。

第二方面是關注自己。

當我感覺到比較累的時候,我可能會拒絕掉一些工作,或者拒絕掉一些人家的邀約,我需要關照一下自己。如果我們否認了這種累的感覺,就不是在愛自己。

當他人有一些強行侵入我們邊界的行為,我們要保護自己,就像上面說到朋友借錢的例子,我們不借是因為想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也是自我的一種方式。

第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寬恕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你一直揪著自己不放,不斷地譴責埋怨自己,這也不是愛自己的行為。

我有一個個案,她的媽媽病得很重,然後所有的親人都要求她一直陪在媽媽身邊。可是看到媽媽奄奄一息的狀態時,她承受不了那種悲傷沉重的感覺,她又困又累,於是自己出去看了一場電影。

結果在看電影的時候,媽媽就到了臨終的狀態,她馬上趕回去,雖然見到了媽媽最後一面,但是她心裡面一直有愧疚,親人也指責她為什麼出去看電影不陪媽媽,她感覺很抑鬱,說:“難道我這樣走出去一下,好像犯了彌天大罪一樣?他們都說我太自私了,我只是無法承受那種壓力,想放鬆一下再回來陪媽媽而已……”

我告訴她:“你這是愛自己,如果你的媽媽真的愛你,希望你能夠過好一點的話,她也會理解你,支援你這樣的行為的。”

那一刻,她才真正的把悲傷釋放出來,也學會了寬恕自己。

缺失自我的人常會自責,缺失自我的人內心是痛苦的。

缺失自我和過於自私的人內心都需要重新整合。

重新整合會讓我們心智更復雜一點,從而可以應對更復雜的狀況,包括外在和內在。

重新整合也會讓我們趨向於平衡,就像尋找黃金分割點,讓我們無論處理外在還是內在,都處於相對遊刃有餘的舒適狀態。

重新整合還會讓我們趨向於和諧,內在矛盾衝突減少或者消失,讓我們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身心統一,從而相對平和愉悅。

這樣的狀態讓我們學習工作靈敏高效,人際關係和睦融洽,對內的親密關係和自我關係也放鬆充盈。

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內向怎麼辦?懂孩子的家長應該這麼做